手机对孩子的伤害有多严重?你想都想不到
如何享受科技成果,又规避相应的副作用,这是为人父母的崭新课题,长点心吧。
作者:皎洁的后青春时代
最近遭遇两个孩子以及家长,都与手机有关。
A,12岁男孩。周末到常去的足疗店放松。店主是个很健谈的36岁少妇。我问“儿子呢?”她有一个12岁儿子,在老家山东某地级市著名的私立学校读小学。“去浴池洗澡了。”不大一会,一个半大小子进来了,跟他妈打了个招呼后立即坐在桌前写起作业。在我俩压低了的谈话声中,旁若无人刷刷写着。约莫一个小时后,男孩说:“妈妈,作业写完了。”他妈说:“我给你买了几本课外书,去看吧。”儿子欣悦应了一声,跑到后面的休息室去了。
我问,不怕他偷着玩手机吗?他妈笑着说:“俺家孩子不玩手机,我管得严,他不敢。再说学校里也查得厉害。”
我立刻对这个母亲肃然起敬。

B,7岁女孩。回老家祭祖,好友聚会。其中一个亲戚带来个7.8岁女孩,胖胖的身体,厚厚的眼镜片,与稚气的脸庞十分不搭。吃了一会,大概是大人们觥筹交错的嘈杂让女孩感到了无聊,开始哼唧,各种作。她妈熟练地把自己的手机给她,让她一边自己玩去,女孩立刻精神头十足,跑到一边去了。
这招挺管用,耳边立刻清净了。
可是,想过这样做的后果了吗?
手机对孩子有伤害,地球人都知道。
有人说,对眼睛不好吧?一个邻居大妈说,跟不上孙子的脚步,就用电视手机拴住他,大不了将来配眼镜呗;
有人说,迷上手机影响学习,我家孩子写一会作业就忍不住玩手机,管也管不住。
多数人大概都知道这些,所以才有了那些漫不经心的心大家长,才有了手机保姆。
可是,手机的危害真的是怎么说都不过分,尤其对于年幼的孩子。
不久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公布了了自己长达十年的研究结果,令人震惊。
这位心理学家从全国各地中下层家庭中选取了100名孩子,分成两组:50名接触不到手机,50名对手机痴迷。
10年后,调查结果如下;
50名不玩手机的孩子几乎全部考入大学,只有三名孩子高中毕业选择在家里帮工。
50名痴迷手机的孩子只有两位考上大学。

痴迷手机对孩子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危害一,破坏神经系统。英国华威大学杰勒德博士警告说,手机辐射会破坏孩子的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引发记忆衰退,头痛,睡眠不好等系列问题。
危害二,严重伤害视力,岂止是近视的问题,时间久了会导致失明;
危害三,伤害身体。导致孩子颈椎变形,手指变形。被手机吸引宅在家里,导致缺乏运动,影响孩子生长发育,影响孩子社会性发展,甚至患上抑郁症;
危害四,厌倦学习。习惯了手机的新鲜愉悦,强烈刺激和成就感,相对枯燥,缓慢,单调的课业,就会失去吸引力,孩子学习积极性会下降甚至消失。
危害五,破坏专注力。手机里丰富多彩的信息,一点就切换来的链接,让孩子乐此不疲,一晚上能接受成百上千个信息。这些浮光掠影的东西,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学习起来再也坐不住,静不下。
危害六,手机内容太过复杂,难免诲淫诲盗,让孩子早早失去天真纯洁。

想成就一个孩子,请限制孩子使用智能手机;
想毁掉一个孩子,请给他买最新款智能手机。
法国总统马克龙上台后提议制定了一项很好的举措:
禁止中小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
这个决策真是太英明了,对孩子过度使用手机的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
建议一,3岁前不让孩子接触手机。我亲戚家孩子六岁了,除了与奶奶姥姥视频,根本就对手机无感。因为,亲戚夫妇每天都陪孩子各种各样游戏,大块时间就带孩子到外面远足,孩子的精力被有趣的事情占得满满的,哪有时间搭理手机?

建议二,6岁前不让孩子玩手机游戏。这个年龄段,可以适当接触手机,打电话,发短信,在里面查找生活信息,学一些新知识。但一定要把游戏卸载。否则,上了瘾再矫正可就难了。
建议三,12岁前说清道理制定规则。此时的孩子已经进入叛逆期,对手机的使用也进入了新阶段。购物刷卡,与朋友交往,拍照,视频,并开始涉猎社交网站。此时,一定要保持与孩子的良好沟通。既接纳包容孩子的一些正常行为,又跟孩子约法三章,以不影响健康,不影响学习,不违反校规为前提,有节制使用手机。即使孩子偶尔过度沉迷手机,也不要急着打压,不但毫无作用,而且破坏了亲子关系。
建议四,将电子产品定位成学习生活工作助手。我家宝宝时常拿起手机,呜哩哇啦一通讲,还常跟奶奶通话视频。我知道,这是在模仿大人呢。此时孩子对手机的最初印象是通讯工具。我们可以在上面查资料,传材料,孩子会将手机认定成学习工具。但是,假如孩子满眼看到的是家长刷朋友圈和某山视频,孩子必定会将手机定位成玩具。

建议五,家长的榜样作用太重要了。当我在饭店,地铁候车室,看到那些埋头刷手机的年轻人时,常常忍不住想,此时他的孩子看到这一幕,会如何反应呢?请家长放下手机,在有限的家庭时间内,将做家务,读书,聊天,锻炼等健康形象展示给孩子,不但对孩子眼前有示范作用,对孩子成人后的生活习惯也有着无形的榜样作用。
时代不同了,科技带给我们便捷和帮助,也带来了新的麻烦。如何享受科技成果,又规避相应的副作用,如何享受科技成果,又规避相应的副作用,这是为人父母的崭新课题。
长点心吧!
作者:教育达人,头条号签约作者
本头条号拥有30余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背景的专家学者,将与活动号(微信公众号:亲子沟通如何说)一起,致力于推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你问我答”功能已经开启。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