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请保护好孩子的玻璃心,别让亲子交流,在表达上栽了跟头!

刚刚被一则新闻给震惊了:4月17日,上海卢浦大桥,一男孩突然跑下车后迅速跳桥,紧跟着的女子因没能抓住他坐地痛哭。听说,孩子今年17岁,是某职校二年级学生。其母称,当时正驾车载着男孩,他因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遭其批评后跳桥。120到场后确认,男孩已无生命体征。
看着孩子义无反顾地跳下大桥,而母亲则瘫坐在地上,那凄惨的一幕,久久不能让人遗忘。
17岁,是风华正茂的岁月,17岁,是人生最美好的时节。可是等不及花开,耐不住挫折,花季少年就这样陨落了。
生命只有一次,而少年却没有机会重来,很多网友都在替少年惋惜,为这个玻璃心的孩子所做的错误选择惋惜。

目前,我们尚不清楚事情的具体原因为何。但是不可否认,亲子之间的错误沟通成了孩子跳桥的导火索。
或许,孩子在学校已经受了委屈,他迫切希望有人能静静陪在他的身边,听他倾诉自己的烦恼和忧伤,当和母亲同行时,他希望母亲就是那个倾听者,可惜,母亲给与他的除了批评还是批评,丝毫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想整个事情,最亲的人,往往伤害最深。母亲那“我都是为你好”的言辞,放大了孩子的愤怒和无奈,于是,青春期缺少关爱的孩子,带着负气和失望,匆匆逃离母亲,即使面对死亡,他也义无反顾。
我们从小就教孩子:家是港湾,无论在外面遇到了什么大风大浪,受了委屈,请相信,家都是温暖的港湾。我们永远和你在一起。

可是当孩子真的受到了委屈,回来找我们时,我们却拿出我们一套处事理论来开导孩子,可是,我们没有和孩子感同身受,我们无法体谅孩子的心境,此时,这些处事哲理或许是孩子最不需要的,他们只要有人理解,有人倾听就好。
假如这位妈妈二话不说,只是静静陪在孩子身边,或许能守住孩子的那个所谓的玻璃心。
如果孩子那么脆弱,那么玻璃心,在学校受到挫折的时候,或许早就采取措施了,而不是在和母亲的交流之时。
其实,比生命更脆弱的就是心理承受能力了吧…
很多家庭的矛盾纷争,都是在表达上栽了跟头。明明是一句关心的话,到了某些父母嘴里就变成了指责。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段子: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大多数时候,我们说的越多,彼此的距离却越远,矛盾也越多。在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对方。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懂与不懂,不多说。心乱心静,慢慢说。若真没话,就别说。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缺爱,他们希望自己的内心能够有人倾听,可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总是把他们当成我们心中的内在小孩,总在拿父母的权威来奴役他们,于是,沟通变成了说教,孩子的辩解变成了逆反,鸡同鸭讲的事件时有发生,各种极端事件也频频见诸报端。
因为姑姑不让玩手机,13岁的女孩从13层纵身跳下,因为妈妈批评,17岁高中生将母亲杀害......
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可是因为沟通不当和沟通措辞错误,导致了太多的家庭隔阂。
记得《等着我》里有一对耄耋老人,找寻儿子四十年,就因为小时候对孩子管的太严,约束的太多,初中毕业后,儿子就离家出走,和父母断了联系,当被找到时,老人颤颤巍巍都上舞台,痛哭流涕等待儿子的出现,可是这个男子拒绝上台和父母相认,他说自己都四十多岁了,虽然脱离了父母,可是自己终究活在自卑里,没有房没有结婚,因为父母对他的影响已经深入骨髓,让他痛苦终生。

爱,是笑容,爱是温暖,爱是要用言语表达出来,而不是像多数父母认为的那样,爱要包上严厉的外衣,才对孩子会产生震慑力。
孩子受委屈往往都能撑住,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都是父母那句“怎么不欺负别人而欺负你?”、“不欺负你欺负谁?”让孩子绝望的不是委屈本身,而是不被理解、全无增援、孤军奋战。告诫天下父母一句,孩子抱怨时,要无条件安抚他,心疼他,再讲大道理。太多家长不是不懂这个道理,是嫌麻烦。
有些家长,在家里从来都不“护犊子”,青春期缺少心理关爱的孩子,很容易做出过激行为。某些家长总觉得,自己孩子骂几句批评几句怎么了,当然可以,但要在适合的时间用适合的措辞。一旦发生新闻中这种情况,一切都是不可挽回的了。
家庭是孩子自信的力量之源,是孩子自信的制动机,因此,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孩子感同身受,给孩子脆弱的玻璃心罩上金钟罩,让孩子能不断磨砺自己,不断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