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如何做不焦虑家长”亲子沙龙引发热议,到底现场是啥样?


从努力发现孩子做错了什么,成长为尽力发现孩子做对了什么。
父母可以是孩子情绪的好榜样。
上周日,漫成都亲子沙龙活动在仁恒置地广场二回画廊举行,有近百位家长粉丝报名前来参与。由“如何做不焦虑家长”的主题展开的亲子关系问题讨论和分享,引起大家的强烈共鸣,全场互动不断,案例分享更是实用且精准。现场更有不少家长用手机全程录下音频和视频。
“这场活动之后,我整个人从之前紧绷的状态突然就变得轻松了,原来以为特别严重的问题,才发现一切都不是想像中那么可怕!”一位家长活动后这样留言。
或许,我们不能改变什么,但可以让更多人看到可以改变的可能,让每一位家长更懂得如何去爱自己的孩子。
这就是最好的结果。


“我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不积极,磨蹭。”
“如何让孩子自我约束。”
“娃娃做作业慢,不专注。考试考多考少也不是很在意。”
“孩子面临沉迷游戏的问题。”
“怎么才能跟孩子更好的交流,做孩子的朋友。”
“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听话太早懂事是不是好事?”
“儿子不喜欢和父母交流,孩子有事憋在心里不和父母讲。”
……
活动之前,我们曾向一些家长调查目前所面临的亲子问题。可以看出,很多家长的诉求主要就是在孩子的自我管理和亲子关系的处理上。
教练型亲子关系专家周冰,在分享会一开始,通过几个问题的互动和对小孩行为的表扬,就快速调动了现场两位小孩子的表达积极性,足以看出周冰老师的“功力”之深。他告诉在场的家长,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对与错,无论试对还是试错,他们都愿意前行,只是看他们想不想积极配合你。

周冰老师分享的主题是爱你,懂你,影响你,如何成为有爱、能懂、会影响他/她一生的父母。在这一点上,他重点分析在所有的亲子关系中,可以用爱的位置、懂你的顺序以及影响孩子的结构这三个词组来概括了父母的正确位置。

爱的位置
周冰老师讲述了一对高管父母的亲子关系的故事。他们有一个女儿,17岁,今年高三,在学校里面表现得多才多艺,很受大家喜欢。但在家里,女儿和父亲的关系已经到了几乎要破灭的地步了。父亲有时候生气,会教训这个女儿,甚至掐她的脖子。
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在手下还是心上呢?父母和孩子应该处在什么位置上?大部分的父母比孩子个子高,孩子的力量远远比不上父母,遇到矛盾是动手还是动心?这些问题都让每一位父母去反思。
懂你的顺序
理解是两面镜子,一面照亮自己,一面照亮他人。周冰老师谈到,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仅要理解孩子的坏毛病,更重要的是理解自己的生气、愤怒和忍不住。所有父母觉得孩子身上的坏毛病,都需要父母换一个视角,换成小孩子的角度去看它,这样你才会懂得什么叫关注。关注孩子的内心是爱发生的开始。

影响孩子的结构
在亲子关系的交流沟通中,父母要理解孩子的需求。往往在沟通中,孩子不只会有信息方面的需求,还有情感,更重要的是关系层面的需求。很多时候,孩子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展示给你,是想获得回应,是想获得赞美。家长要明白孩子的需求,从情感层面入手和孩子去沟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后,周冰老师用他多年总结的“硬技巧”教会现场所有父母在亲子关系中应该怎样去处理。
当你焦虑的时候,一个手势来控制自己:手心向上,手背向下,先是小拇指,小拇指代表理解,因为小拇指很难发力,理解也很难;无名指是回应,要用心回应;第三个手指代表是情感(OK手势);再是信息(与孩子全面沟通的信息),信息就会有指导的方向;接下来就是关系,建立顶呱呱的关系。

作为一位妈妈,中国亲子导读师第一人——周书羽从来不焦虑。她调侃自己是女儿学习路上的“绊脚石”,让女儿休息玩儿,女儿反而更加努力学习。这可能是很多家长都羡慕的状态,而周书羽老师是如何做到这样的呢?秘诀就是她完全信任孩子,相信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是完全与众不同的人,可以被内在的智慧所引领。这也正是这一次分享的主题。

在分享之前,周书羽老师播放了一个家长和孩子互评的视频,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家长。在大人们的世界里,孩子有很多的缺点;但在孩子们的世界里,自己的爸爸妈妈永远是最好的,都是满分。

大部分的父母在家庭教育时的确很容易焦虑,周书羽老师总结到,这一份焦虑主要来自于我们对孩子的很多期待和对孩子的担忧,对未知失控的担忧。但面对焦虑,我们能做的只有去信任。
首先,要去信任孩子,不要去掌控孩子。当孩子面对问题,应该少一份答案,孩子就会多一份人生的可能。因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不让孩子自己用心去体会,心就是感受力,就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智慧。其次,要信任老天爷,只用管好自己的事,不是自己的事情不要去插手,要做一位轻松型的父母。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给予孩子完全的信任,很多家长都做不到。他们表面上说着信任孩子,但又总是去插手、去催促。而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周书羽老师认为这些父母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他们会有很多匮乏、很多担忧,就会投射到孩子身上。只要做到以下四件事,信任就很容易达到。
第一, 不要评判他,给他贴标签;
第二, 不要担忧;
第三, 不干扰;
第四,静待能量的释放。
越抵制越持续,越允许越自律。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成长!

现场互动
在最后的交流答疑环节,在场的家长们提出了不一样的困惑,想要寻求合理的建议和解决办法,我们摘录了其中部分。
Q1:在现实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父母不插手可行吗?
周书羽:这个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个,当你允许他玩手机的时候,是不是全然的允许。还是说允许,但一会去又去催促他,拉扯他,让他不尽然。第二,孩子内在是有生命的,他玩手机玩久了后,会觉得眼睛很痛,他也会觉得浪费时间,孩子其实是有感知力的。但为什么有些孩子没有感知力了?可能就是这股“力”被破坏掉了。所以我们怎么让他重新修复,其实还是允许,而且是无条件的允许。
Q2:网瘾形成后家长完全的允许是否可行?
周书羽:网瘾的孩子一样是可以回到正常轨道中的,它有一个退行的行为,他会加大网瘾的程度,这个时候我们再去干涉、干扰和控制的话,这个退行他们没有完成,就会变得变本加厉。所以,在这个退行的过程中,家长就要管住我们的手和口,把你以前对他有条件的爱,变成现在无条件的爱,爱是一切的答案。
是否应该让手机和游戏完全的远离孩子?我觉得还是应该适当的允许,你们有没有听到过孩子之间的聊天。他们会聊游戏,会聊最近玩的游戏,如果你让他完全绝缘的话,他和他的同学是没有话题的,同学也会不跟他一起玩。孩子比我们聪明,他们的学习力非常强,所以我们不懂但要给到他们学习的空间,我们不能用我们的判断的标准去严格的限制他。
周冰:教练型的父母不是说一定要去控制她,也不是完全的让他养成网瘾。教练是什么呢,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所以,你们有没有和孩子聊过他想成为什么样子,而这个时候内心当中一定有良知来左右他的判断。他会收到自己一个很OK的点,我相信没有哪一个孩子从小要想成为一个“垃圾”式的人,他都会很正向,而这个时候他都会在心灵上跟他有一个契约,就是你说你要成为这样的人,那你愿不愿意让爸爸妈妈帮助你成为这样的人。我觉得父母成为教练型父母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馈,我只是提示而不是批判,你和你自己的约定偏离了,你自己看。把决定权给他。所以在教练训练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操之在我,决定由他。留存框架是我来,因为毕竟我们的认知比孩子多,但生长的空间留给孩子们。
Q3:孩子在学校和家里表现性格差距大,应该怎么去沟通?
周书羽:谢谢妈妈提的问题,这是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不喜欢和妈妈交流。这是一个结果,那么他的原因是什么呢?而这个原因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长期积累的过程。我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会和别人说,而且越说越多?这些问题问出来,其实答案就出来了。这位妈妈需要思考你会愿意和什么样的人沟通,那你就变成这样的人。

如果你也希望参加类似活动,并希望得到专家咨询和帮助,欢迎关注小编微信:jinshanmama2014,申请加入“漫成都幸福家庭工作坊”微信群。
文字|李世芳
图片/视频|怡霏
编辑|棐溪
监制丨王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