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不睡觉,家长崩溃?教你几个大招

文 / 呵护育儿
2019-04-28 16:54

宝宝的睡眠问题是令多数宝妈奶爸头疼的问题。有研究显示,我国两岁以内的婴幼儿睡眠问题发生率高达65.9%。

宝宝不睡,家长崩溃,我在知乎也已看过不少家长求助了。

现在我就来和大家说说,孩子为什么会出现睡眠问题,以及家长们该如何解决。(小板凳搬好,本本和笔准备好哦!)

婴幼儿的睡眠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四个方面:

第一,入睡困难。

比如,有的宝宝睡前会经常哭闹;有的宝宝会过度依赖奶睡,不给奶就不睡。

第二,频繁夜醒。

有的宝宝到了后半夜,平均每个小时就会醒一次。宝宝一醒,弄得一家子人都睡不好。

我经常会看到不少妈妈带着孩子来看睡眠问题的时候,自己就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了。

第三,小睡时间短。

有的宝宝白天可以睡足一两个小时,但有的宝宝一觉只能睡十几到二十分钟,往往一放到床上就醒了,我们通常称之为「落地醒」。

第四,睡眠不规律。

有的宝宝每天起床的时间不规律,有时候六点醒,有时候八、九点才醒。

有时候白天睡两觉,有时候不睡觉,而且经常会不明原因地哭闹。

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往往很难琢磨:孩子哭闹到底是困了、饿了,还是哪里不舒服了?

然而宝宝不睡,危害不仅仅是家长崩溃!

长期睡眠不好的宝宝,会出现生长发育落后、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的情况。

而且,睡眠不足会损伤大脑额叶皮质功能,影响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孩子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的现象。

而且,宝宝睡不好,还会累及家人的睡眠质量。

睡整觉,已经成为了一种奢望,这也是很多妈妈的真实写照。

小TIPS:孩子每天到底睡多久才正常?

那么,孩子究竟一天需要睡多久才合适呢?这个问题也是许多家长在门诊上会问我的。

一般来说,年龄越小,需要的睡眠时间就越长。刚出生的宝宝平均每天要睡15个小时以上,而且也没有明显的昼夜节律。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神经系统发育成熟,清醒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需要的睡眠时间也会相应减少。

大部分婴儿到了4个月左右就能建立比较稳定的昼夜节律,白天清醒时间长,有相对比较固定的小睡时间,晚上可以有较长时间的连续睡眠。

孩子为啥就总是难入睡、睡不好?

遇到睡眠问题,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带宝宝来看医生,查查是不是缺了什么微量元素,希望能够通过给宝宝补充一些钙铁锌来改善睡眠。

但事实上,这些年接诊过有睡眠问题的宝宝当中,真正需要用营养素和其它药物去帮助的只占少部分。

更多时候,影响孩子睡眠的原因,主要包括了下面的三个方面:

1、不适宜的睡眠环境

比如房间的光线过亮,睡觉时穿着太多,就会让宝宝觉得不舒服。

2、不规律的作息方式

比如,睡觉的地方不固定。有些宝宝平时白天会在客厅的沙发上睡,有时候在自己的推车里面睡。

如果宝宝已经习惯了在嘈杂的环境中或摇晃的环境中睡觉,那么晚上一旦把它放在自己安静的小床上就会很难入睡了。

另外,有些宝宝每天起床的时间、小睡的时间和晚上入睡的时间都很没有规律,这样作息紊乱的状态,家长就很难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准确的回应,孩子也更容易出现睡眠问题。

3、喂养不当

这种情况主要集中表现在孩子过度依赖奶睡。

频繁夜奶的宝宝入睡和接觉都要依靠吃奶,一旦失去,孩子就会表现出烦躁、哭闹、频繁夜醒的情况。

4、身体因素

如果是长期缺乏维生素D的宝宝,容易有夜惊夜哭的现象,及时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缓解宝宝的睡眠问题。

另外,当宝宝处于某些特殊的生理阶段,比如出牙期、大运动发展期、生病期间和接种疫苗过后,也都可能会出现暂时的睡眠质量下降的现象。

但随着宝宝的发育和疾病的恢复,睡眠也会随之好转。

总的来说,影响孩子睡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门诊上,医生也会从上述几个原因中一一排查。有些宝宝需要药物的帮助,而更多的时候,我们是给家长一些睡眠的引导。

想成功放倒宝宝?坚持这几招!

接下来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些在门诊中实践过,比较有效的改善宝宝睡眠质量的方法。

大招一:给孩子建立起规律的生活作息

帮助睡眠不好的孩子建立起规律的生活作息是非常重要的。

也就是说,让孩子每天起床、进食、玩耍和睡觉的时间要相对固定起来,即使是偶尔带孩子外出旅行,也尽量让孩子的作息和平时保持一致。

孩子的作息越规律,家长就越了解孩子,也越能在一天当中的各个时间段,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准确的应答。

比如宝宝平时习惯了中午12点左右吃,下午1点左右睡,那么当宝宝在1点左右固定出现哭闹时,家长就知道这个时间孩子是犯困了,应该要哄睡了,而不是饿了要吃。

那么究竟怎样的作息规律,才更有利于宝宝的睡眠呢?

一般来说,每个孩子都有个体差异,没有一套作息是适用于所有儿童的,需要家长们根据宝宝的状态去不断地摸索和总结。

如果你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去引导宝宝一天的生活,那么不妨尝试一下EASY作息程序

这是美国的育儿专家提出来的,E、A、S、Y分别是吃、玩、睡、你自己的时间这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

医生提倡让家长有目的地培养小婴儿白天的行程,建立起吃过后再玩、玩过后再睡的规律,整个白天就是吃-玩-睡的不断循环。

这是一个让父母和宝宝的生活尽早规律起来的好办法,既可以改善宝宝的睡眠,又可以提高家长的生活质量。

比如对于三个月以内的小宝宝,早上7点钟醒后先喂奶,通常是十几分钟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吃完之后,家长要陪孩子玩一会儿;多数宝宝在醒来一个多小时之后会陆续犯困想睡觉,这时候家长就要及时引导宝宝入睡。

白天小睡大约一个半小时,这段小睡的时间就是家长自己休息的时间。等宝宝一觉醒来之后,就开始下一个吃-玩-睡的循环。

等到宝宝逐渐长大,白天醒来的时间增加,吃-玩-睡的时间周期也要相应加长。

EASY模式的目的是让孩子从小形成吃-玩-睡的习惯,建立规律的作息,这有助于戒除宝宝奶睡,也有利于家长对婴儿的哭闹作出准确的应答。

至于具体的时间点,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

大招二:掌握好哄睡的最佳时机

如果我现在问你,你知道你的宝宝疲倦时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你可以很快回答出来,那我相信你一定是一位哄睡的高手。

因为想要轻松地放倒孩子,就是掌握孩子的犯困信号,及时哄睡。那么婴儿犯困时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可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最常见的就是打哈欠、揉眼睛;有些宝宝会变得相对安静,两眼无神;有些会盯着某个地方发愣;还有一些会表现出坐立不安、烦躁、嘴巴里发出怪叫,甚至哭闹。

因此,建议家长朋友们花些时间去做好宝宝的睡眠笔记,连续记录一周关于宝宝何时入睡、睡多久、睡前宝宝在做什么、看上去是什么样的……等信息。

一周下来,你就可以清楚地掌握宝贝的入睡信号。

大招三:建立常规的睡前程序

睡前有一个比较固定的仪式更有利于培养宝宝入睡。

比如白天每次小睡前半个小时左右,带宝宝进房间,拉上窗帘,给宝宝哼一会儿小曲。晚上睡前给宝宝洗个澡,做会儿抚触、喂奶。

再稍大些的宝宝,可以每次睡前在床上给他讲会儿故事,但是时间不宜太长,一般半小时就可以了。然后关灯,告诉宝宝要睡觉了。

这些看似很简单的睡前活动,如果日复一日地去做,就会让宝宝逐步形成条件反射。看到妈妈拉窗帘,或者关灯,就知道要睡觉了。

大招四:给宝宝良好且固定的睡眠环境

在门诊中,我经常会发现有很多家长其实并不太在意孩子的睡眠环境。

白天都是跟着大人的活动场所走,一会儿把孩子放在客厅的沙发上睡,一会儿大人出去溜达的时候,把宝宝放在推车里睡,一会儿又抱在自己的手里睡。

孩子如果白天习惯了有点噪声的、摇晃的环境,到了晚上,如果把宝宝放在自己安静的婴儿床上,宝宝就会变得很难入睡。

而且年龄段越小的婴儿对环境的变化就越为敏感,因此,不论白天小睡还是夜间就寝,最好每次都给宝宝同样的睡眠环境。

在准备哄睡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宝宝转移到相对安静的地方,拉上窗帘或调暗灯光,然后开始睡前程序,直至宝宝入睡。

大招五:尽量减少睡眠帮助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睡下的时候是在自己卧室的床上,但当一觉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换了个地方,睡在客厅里了,是不是就会吓一跳?这个时候,你还会接着睡吗?

孩子也是一样的。

当孩子在入睡前处于怎样的环境,当他结束睡眠周期醒来之后,就会期待有同样的环境。一旦发现环境改变,他们就会变得不安、焦躁、难以继续入睡。

因此,白天尽可能不要让宝宝边吃奶边睡觉,也不要让宝宝形成含着安抚奶嘴入睡的习惯。当然,最好也不要每次都在宝宝入睡前又抱又拍又摇晃。

这些入睡前的帮助就如同宝宝的拐杖,你给的帮助越久,宝宝醒来之后,仍然会需要那么多帮助才能继续入睡,那么宝宝学会自己独立睡觉的能力就会越晚。

所以在宝宝入睡前清醒状态时,就把宝宝放在床上哄睡,将更有利于培养宝宝自我入睡的能力。

当然我也知道,这一点对于很多家长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但是如果你坚持这样去做,并且不要因为反弹就轻易放弃,不断地巩固,宝宝终究会在某一天给你一个惊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