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代表对“手机家长”“过度晒娃”说不 少代会提案直指亲子关系新问题

文 / 新民晚报
2019-05-09 01:18


小代表对“手机家长”“过度晒娃”说不 少代会提案直指亲子关系新问题


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诞生,是信息时代的特点,它让亲子互动有了新的形式,但也带来了新的困扰和麻烦。少先队上海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下个月就要召开了,小代表们的提案直指新媒体时代下的亲子新“矛盾”,有提案对“手机家长”说不,希望爸妈能“放下手机”多些陪伴;有的提案则认为家长在社交媒体上的“晒娃”其实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负担。

亲子陪伴“不走心”

看上去,父母是在陪孩子阅读、做作业,实际上,他们却在刷手机打发时间。手机“夺走”了父母,让亲子陪伴变得“不走心”,也遭到了孩子们的“吐槽”。上海闵行区民办华星小学小代表姜畅同学曾对该校五年级的233名队员进行了一项家庭调研,调查显示,65%的少先队员表示,父母在家对亲子沟通有所忽视,大部分时间都在自顾自地刷手机。

长宁区江苏路第五小学小代表耿悦铭提交了一份《倡导小学生不做低头族》的提案。虽然这份提案的目的是减少电子设备尤其是手机对孩子健康、生活的“侵害”,倡导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但实际上,也是对“手机家长”提出了要求。耿悦铭在提案里特别提到:“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少用电子产品,回到家后把手机放在一边,自己做榜样不当‘低头族’”,更是倡议“家长用心多陪伴孩子,增加与孩子的互动,创造更多的‘有趣时光’,用亲子活动替代电子屏幕”。

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陈小文说,父母一边玩着手机,一边敷衍孩子,这不是一种有效的陪伴。“良好的亲子关系,不是建立在你花了多少培训费或给孩子创造了多少物质条件。陪伴更不是简单地两个人处于同一个物理空间里就行,更需要语言的交流、情感的互动。有效陪伴的缺失,往往导致亲子之间缺少沟通,家庭矛盾日益突出,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和学业。”

“晒娃”折射育儿焦虑

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生活的点滴,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父母记录自己子女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无可厚非,但是,当朋友圈变成炫耀“教育成果”的阵地,这种“晒娃”就变味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11岁的学生章楚依的一份关于家长朋友圈健康“晒娃”的提案掀起网络众议。她在提案中提到:“不加节制地分享孩子的才艺、成绩、荣誉等,增加家长间的攀比,还会将压力转嫁到我们身上,强迫我们做超出我们能力之外的事,使我们不堪重负。”她还呼吁,希望学校能开设相关的儿童心理学讲座,让家长多多了解孩子的心声,重视孩子们的内心想法,尊重他们的隐私权。

“其实,许多同学都对父母的这种行为有些不满。尤其是当父母拿着朋友圈里‘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我们的时候,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已经对我们产生了消极影响。”章楚依在学校的少先队活动中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接受调查的少年队员的父母都曾将孩子的生活、学习分享到朋友圈,而这些队员中,有六成表示并不赞成家长的做法,七成以上的队员表示“曾经受到其他家长分享内容的消极影响”。“不赞同‘晒娃’的同学都认为,家长在分享之前应该征得孩子的同意。”

“儿童时期是孩子发展自我意识,养成独立人格的时期。他们越来越有自己的‘主见’,与此同时,对社会的评价也越来越敏感。他们会渴望正面评价,又很容易被任何一点负面的暗示所伤害。”陈小文说,朋友圈“晒娃”不仅涉及隐私,更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前不久,徐汇区人民法院就曾审理过一起敲诈勒索案件,不法分子通过朋友圈获取精确信息,以威胁“好友”家人安全为由欲勒索上百万。

新民晚报记者 马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