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一堆书,宝宝却不爱看?是你没有掌握这些亲子阅读的方法
导言:美国教育家霍力斯曼说:“一个没有书的家,就像一间没有窗的房子”。通过亲子阅读,能够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也能够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父母要给孩子一个温暖有爱的亲子阅读时光,和孩子一起在阅读中相互依偎,让孩子插上翅膀,飞翔在充满书香的世界。

提起亲子阅读,我们就会看到这样温馨的配图——一位知性的妈妈,手里拿着故事书,一个可爱的小宝宝,躺在母亲怀里笑嘻嘻,一幅岁月静好,多么美丽的画面。
现实中却远远没有这么和谐,很多家长一说起亲子阅读,就为之抓狂。
有位妈妈说:“我给儿子网购了一大堆童书,婆婆骂我浪费钱,说我买了这么多书,孩子又不喜欢看。”
另一位妈妈则说:“我家的那个小宝是陀螺屁股,看书坚持不到三分钟,但看动画片就来劲!”
还一位妈妈说:“每天给小家伙朗读,嗓子都哑了!”
......
说多了都是泪。
很多家长都明白亲子共读的意义,但在实际过程中,他们却不能有效地陪伴孩子共读,使得亲子阅读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笔者总结了一下,大致有五大误区。
1.将亲子阅读视为学知识。一些家长将亲子共读理解为学习,他们认为只有认得了多少汉字,学到了多少知识点,阅读才有意义,使得本来应该充满乐趣的阅读变成了一场紧张的课堂教学。
2.认为阅读是学校的事情。有些家长忙于工作,完全把孩子托付给学校或者补习班,将工作忙、家务繁多当作不和孩子共同阅读的理由。部分人甚至认为阅读是上学后的事情,幼儿只需要好好玩耍就行了。
3.高估自己的指导能力。有些家长缺少相应的知识储备,不了解童书的内容、意义、价值,却认为童书很简单,没有用心去思考如何指导孩子读书。
4.盲目选择阅读材料。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家长选择读物是盲目的,看到什么书热门,就买什么书,家里囤积了一大堆读物,却躺着吃灰尘,忽视了这些书孩子是否有兴趣,是否适合孩子的年龄阶段。
5.忽视阅读的情感体验。在亲子阅读过程中,有些父母忽视了阅读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无法与孩子产生共情,久而久之,让孩子对阅读失去兴趣,甚至觉得阅读是件苦差事。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前运算阶段 (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在感知运动阶段,幼儿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来应付外界事物,尚未内化到脑中。因而,这阶段应尽量为幼儿选择一些有动感的、能发出各种声响的图画书。
在前运算阶段,幼儿能对事物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能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对对象进行整体感知,但突出的特点是自我中心思维。因而,这阶段的阅读材料应从反映幼儿熟悉的日常生活题材人手,内容应接近幼儿的现实生活。
在更高的阶段,随着幼儿阅读兴趣的增强及认知能力的提高,家长应逐渐扩大幼儿的阅读范围,从卡通画到儿童百科全书、儿童文学作品。
在书籍的选择上,应注意这几点。
首先,家长应选择清灭菌的无毒合成树脂或布制成的书籍,这些书籍也比较结实,不容易被撕破。
其次,书籍的内容不应局限于某一类学科,包含文学、数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再次,当孩子逐渐开始懂事,对事物有着自己的想法,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去选择,购书时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再判断可否购买。

常见的亲子阅读方法包括:听读法、猜认法、提问法、移情法、重复阅读法、角色扮演法、改编情节法等等。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应采取不同的亲子阅读方法。
0-1岁的孩子
0-6个月的婴儿,视觉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尺寸较大、边界比较清晰的图片比较适合作为阅读的内容,如黑白闪卡或彩色卡片。
6个月以后的幼儿就可以开始采用亲子共读的方式。这个阶段的幼儿能够理解图片上的物体是现实中物体的表征。家长要在阅读与幼儿的自身经验之间建立起联系,可以引导他们认识图片上的物体,或者先让孩子认识图画,再指出图画在现实中的对应物。
此外,在阅读的过程中,家长要与孩子建立起游戏式的互动关系。家长最好把孩子抱在怀中,让共同阅读变成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温馨时刻。
在这个时期,虽然幼儿并不能真正与家长进行互动,但是,家长仍然要采用互动的形式与孩子共读。比如,看到书中的苹果,就做出摘苹果的动作,这种形式会丰富幼儿的阅读反应行为,增强阅读乐趣。
家长可以采用听读法,模仿各种东西的声音,比如模仿小汽车、飞机、火车、轮船等物体所发出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调,都是幼儿非常喜欢的,选择内容要由浅及深,能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这个时期幼儿的注意力维持时间短,一旦孩子失去兴趣,就不要强迫他阅读。

1-2岁的孩子
1-2岁幼儿视觉能力基本发育完善,并且开始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时,一般的幼儿会使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如孩子说“看鸟”就表示“我想去看小鸟”。那么,家长可以根据语境扩充幼儿语言内容,使幼儿能逐渐完整地表达句子。
家长可以采取猜认法,遇到幼儿不知道图片的含义时,可以让幼儿仔细观察图片中的人物,引导幼儿联系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符号、图标进行大胆猜想。
这个阶段的孩子的主动性开始增强 。孩子喜欢搬书、翻书、撕书,喜欢翻书和动手操作书中的机关,这是他们阅读的独特方式。经过这样的不断练习,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会得到提高,同时,孩子自然而然地融人了故事情节之中,享受着阅读带给他们的快乐。
家长可采取提问法,引导孩子将阅读从书本扩展到生活。在阅读了一些与现实相关的认知内容后 ,和孩子共同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书本中的内容。

2-3岁的孩子
2-3岁幼儿阅读能力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视、听、说和动作能力等都有显著的发展。语言能力处于爆发时期,逻辑思维也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不满足于一本书或一首儿歌,喜欢听故事、读故事,喜欢重复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合理使用动作辅助阅读,如双手拿书,一手拿书一手翻页,点指等。
这个年龄的幼儿的兴趣又比较多变,但是他们一旦发现有趣的事情,又能够专注很长时间。因此,家长必须提供有效地说故事方法,并且要表现出发自内心的愉悦,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反复听同一个故事是这个阶段幼儿显著的特点,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在成人重复的讲述中,幼儿可以熟悉故事中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会理解故事讲述的模式,这对于建构阅读理解的认知结构非常重要。

3-6岁的孩子
3-6岁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儿童的语言能力开始慢慢形成,通过亲子阅读,孩子开始接受新的知识,认识他们眼中的社会,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等。家长应该尽量每天坚持和孩子一起阅读半个小时。
在共读中,家长可采取提问法和移情法。比如提出一些需要宝宝动脑筋的问题,如“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呢?”,“你要是小明,你该怎么做呢?”让孩子在阅读时学会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有利于让孩子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提高孩子的情商。
此外,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改编情节法。父母和幼儿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书中的动物,并且联系实际生活,让孩子学会将书中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孩子故事情节进行适当的改编,培养孩子创新能力。比如有个小孩,觉得小红帽被吃掉太可怜了,她就主动将故事改编成新故事。

亲子阅读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滋养了孩子的心灵、增长了孩子的认知、丰富了孩子的体验。如果阅读成为孩子和父母生活中最大的享受,无意中也会激发起幼儿阅读的兴趣,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父母的每一次陪伴,就像在孩子心里播下一粒种子,总有一天会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