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智力,聪明的父母有“三不做”和“三做”
虽然小孩子的智力有一部分是来自于父母的遗传基因,但是更多的智力开发,都是在后天的培养中。在生活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一句无心的批评可能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真的很笨,长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厌恶学习甚至自暴自弃,放弃自己。
培养孩子智力,聪明的父母有“三不做”:
一、不过早的传授知识
有一些父母,对于儿童的智力开发特别上心,让幼小的孩童进行各种学习。小小年纪就开始背唐诗、宋词,参加播音学习等,孩子虽然通过填鸭式的方式学会了,但并没有理解。

过大的学习压力,有时会适得其反,让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不让孩子参与永远无法获胜的游戏
有些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参与一些难度大的游戏,并在失败中锻炼自己的意志,有人美其名曰叫“挫折教育”。适度的失败可以,但如果难度过大,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能力,而家长又无法向孩子做出合理的解释,孩子每次都是失败,就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这样会挫伤孩子幼小的童心,对于孩子接受新鲜事物,学习新知识是不利的。
三、不在孩子面前做负面表达
“谁谁家的孩子都能用英文和外国人聊天了”、“这个事情你怎么会做不好呢”,类似这种当着孩子面夸赞别人家孩子的,否定自己孩子的话,作为父母不要对孩子说。

孩子被这样的言语说多了,也会觉得自己真的很笨,学习很差劲,会对自我进行否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到最后真的成了爸妈口中那个“什么都不会”的“傻孩子”。
想让孩子变“聪明”,父母应该有“三做”:
一、鼓励孩子在他感兴趣的领域发挥,因势利导
小孩子的思维都是比较跳脱的,“爱动爱闹爱折腾”是孩子的天性。父母不要觉得孩子“能作”是个坏事,在“作”的基础上,父母如果做出正确的引导,反而能够让孩子在“胡闹”的过程中,学会新技能。

如果孩子喜欢到处乱画,把家里墙上画的乱七八糟,家长可以耐心教导孩子如何作画,画一个漂亮的小鸭子。
小家伙如果经常把家里弄得很乱,那就说明孩子好动,家长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体育活动。
如果家里有个“小话痨”,嘴巴整天都不闲着,表明这孩子语言表达欲望很强烈,父母可以让孩子多看看书,多学习一些新的词汇和知识。
每个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都有深层次的潜能,家长要学会发现这些潜能,引导孩子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多让孩子接受表扬
我们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成功才是更大成功之母”。当孩子在完成一件他认为很棒的事情后,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时候大脑会释放一种叫做“脑内吗啡”的物质,会促使孩子想要重复这一进程,再次获得成功。

小孩子在玩游戏、比赛、做小手工或者家务的时候,家长要多加鼓励。例如,当孩子想帮妈妈扫地的时候,虽然身高还没有扫把高,但妈妈不妨抱着孩子,让孩子握着扫把来回走动把地板扫干净。
孩子虽然是通过父母的帮助才完成扫地,但这次成功的经验会让孩子充满自信,并且激发孩子以后要自主完成家务的欲望,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三、对于失败,家长要懂得劝慰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有成功就会有失败。当孩子遇到挫折失败的时候,由于阅历尚浅,还不足以进行自我宽慰,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对孩子在过程中的失败进行评定,以及教导孩子如何在下一次获得成功。

面对在失败中沮丧的孩子,父母不要用一种低姿态怜悯对待孩子,又或者同孩子一起唉声叹气,更不要责骂孩子。
聪明的家长,都会耐心教导孩子,为什么会失败,让孩子知道失败并不可怕,只要从失败中学到东西,能够在下一次中成功就好,鼓励孩子继续努力。
当孩子失败的时候,鼓励孩子,也是能够增强孩自信心,激发孩子更好的吸取失败经验,为下一次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孩子的智力,聪明的父母有“三不做”和“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