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识物靠看图,作文靠套路?专家:脱离感觉,会妨碍智力发展

文 / 艾羊育儿
2019-06-04 16:56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在上幼儿园之前,很多家长喜欢有意无意拿着绘本、海报,教2-4岁左右的孩子,对着绘本或海报上的图指认,“这是苹果”“这是鸭”……,甚至背诵一些顺口溜来教孩子认识数字,“1像树枝细又长”,“2像小鸭嘎嘎嘎”……;

孩子识物靠看图,作文靠套路?专家:脱离感觉,会妨碍智力发展

让孩子看图认识物品,听顺口溜学习数字

而等到孩子再大一点,上学之余,不惜牺牲孩子的户外活动体验时间,急忙把孩子送去培训班,让孩子通过学习资料以及听老师说教来吸取更多知识。

殊不知,这种脱离了感觉,单纯的知识接触,不但不利于真正学习知识,并且无法形成智力,甚至妨碍儿童智力的发展和真正的成长。

孩子识物靠看图,作文靠套路?专家:脱离感觉,会妨碍智力发展

看书疲惫睡着了

01那么,为何脱离了感觉,通过学习资料或听大人说教的方式来学习,不但会影响学习知识的效果,甚至妨碍孩子的智力发展和真正的成长呢?

这是有科学根据的和感觉教育理论依据的。

首先,脑科学认为,儿童是通过感觉来和世界产生连接的。儿童在出生时,大脑的感觉系统已经成熟,他们用感觉来发现世界,发现自己。

对此,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对儿童来说,感觉本身是和人一体的,是天然存在的,是别人不可替代的。在出生最初几年,儿童通过视觉、味觉、触觉、听觉、嗅觉拥有了情绪、心理、认知和精神,认识自己。

孩子识物靠看图,作文靠套路?专家:脱离感觉,会妨碍智力发展

大脑神经系统

此外,儿童通过感觉来发现和认识世界。对于任何一种未知,儿童先用感觉拥抱,而通过感觉获得的东西,就会变成一个人的血液和细胞,内化。

其次,脑科学认为,感觉的发展决定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孩子出生时,已有约25种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由轴突和树突组成,神经元之间依靠突触连接;人类早期的经验决定大脑的突触组织,而经验是通过儿童自己的感官获得,所以感觉的发展决定神经系统的发育。

再次,智力教育始于感觉。法国特殊教育学家爱德华·塞贡认为,智力教育就是“把儿童从感觉训练引向概念”。认知始于感觉,因此,经历感觉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基础。

孩子识物靠看图,作文靠套路?专家:脱离感觉,会妨碍智力发展

经验通过感官获得,感觉的发展决定神经系统的发育

02感觉如此重要,所以,任何将将儿童的成长与感觉割裂开来的教育都是违背科学的。那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容易将感觉割裂,妨碍智力发展呢?

首先,越过感觉,直达认知,妨碍智力发展

心理学上认为,儿童的认知过程遵循这样的规则:感觉--知觉--经验--知识--概念。

但很多家长,会直接越过感觉,教给儿童知识。比如,文中开头提到的例子,家长直接用图来教孩子识物,“这是苹果,这是鸭子”,但事实上,没有感觉到实物,孩子看到的只是图画和色彩,并不是真的梨子和鸭子。结果孩子很难理解这个词的含义,也很难记住这个词。

其实,比较直接的方法,还不如,直接带孩子去市场买个苹果,让他摸摸,然后再给他尝尝。

孩子识物靠看图,作文靠套路?专家:脱离感觉,会妨碍智力发展

想让孩子认识苹果,与其让他看图,不如去买一个苹果给他

再比如,开头提到,在课余时间,很多家长把孩子关培训班,希望他们学更多知识,殊不知,书本知识是完全从生活中独立出来的系统,脱离了儿童的自发感觉和体验。结果儿童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记忆一些无用的材料,短时间内貌似提升了记忆力,却压缩了运动、接触外界、交友的时间。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发展孩子的智力。

因为智力是身体、感觉、心智一体化过程中,形成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所以,这样教出来的成长,只会建构一套认知与生命分离的系统,儿童掌握的只是部分知识,无法形成智力。

其次,忽视感觉,影响认知系统的成长

上周,看到一位妈妈在育儿群里分享说,孩子爸给孩子阅读时,老喜欢中途停顿,穿插讲解知识,但是孩子似乎更喜欢,爸爸一口气讲完整个故事。沟通了多次,但爸时常会忘记,为此,经常弄得爷俩不欢而散。

其实,这是很多家长,在给孩子读绘本时,都喜欢不断地停下来,解释书本中讲了什么道理,甚至不失时机地教育孩子一番,甚至喜欢教孩子生字、段落、作者的背景等零散的知识,其实,除了零散的知识,一部作品传递可能还有意境、美感、人性而不重视体会和传递作品的美感和情感。

当孩子在听故事时,他更希望自己是审美的主体,若家长过于重视知识的传输,让孩子的感觉常常被打扰,那么他的感觉、心理、情绪就会受到破坏,实际的认知系统也不会发展得很好。

孩子识物靠看图,作文靠套路?专家:脱离感觉,会妨碍智力发展

与孩子读绘本,不要老是穿插打断

03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让孩子的成长遵循正确的认知过程,从而更好地发展智力呢?

首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遵循从感觉上升到概念的认知过程

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曾说,从感觉上升到概念,才是智力。

所以,我们应该提供真实的环境,为儿童调动感官和运用整个认知过程认识世界,提供机会。首先要为儿童准备真实的学习环境和材料,比如梨子不会是一幅画,花朵不是塑料的,鸭子不是假的。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在12岁之前,认知必须使用实物,这就是为了保证,儿童的感觉、知觉和经验顺利过渡到认知。

比如我们要孩子认识数和数列,与其空洞地说,1像树枝,2像鸭子,还不如让孩子利用实物,通过感觉学数学。对此,孙瑞雪老师解释说,大人可以让孩子把数棒握在手中,握住1个木棒,2个木棒,3个木棒……以此类推,直到,孩子通过用手握的感觉发现越来越多,用感觉发现数和数列。通过感觉,把数列内化,从而深刻理解。

又比如我们要孩子,理解“烫”这个概念,与其直接跟孩子说,“烫,烫”,还不如直接把烫端过来,让他用手碰一下汤碗,让他感受到了温度刺激手部的感觉,再跟他说“烫”,让他将这种感觉上升至概念,给与命名,孩子就完成了认知过程。

给感觉命名,是帮助孩子完成认知过程的重要一环。如果把孩子比作环境的自我探索者,我们就要化身为安静的观察者,在合适的时机,将感觉背后的概念名称告诉孩子,概念就会清晰显现,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发展智力。

孩子识物靠看图,作文靠套路?专家:脱离感觉,会妨碍智力发展

想让孩子理解烫的概念,那么先让他触摸装有热水的杯子

其次,让儿童在真实生活中,发展认知,吸取经验

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说,教育乃是人类一种自然的活动过程,受教育不是听讲,是从环境中吸取经验。

而孙瑞雪老师也建议在12岁之前,把孩子的孩子的学习变成一种生活。让他们在感受生活中发展认知,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段时间,霍启刚和郭晶晶曾因带儿子下乡插秧上热搜。原因是觉得,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不知道农民伯伯的辛苦。更加不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

确实,要了解劳动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还有什么教育方式,比直接带孩子去插秧更有效?

所以,在真实的生活中,通过体验获得知识,明白道理,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曾看过一则很火的泰国短视频,视频以真实故事为原型,视频中的女孩出生在泰国一个平凡家庭。一天,女孩陪妈妈去买菜,发现一家豆芽摊生意火爆,于是问妈妈:“我们可不可以种豆芽来卖呀?”

孩子识物靠看图,作文靠套路?专家:脱离感觉,会妨碍智力发展

小女孩想种豆芽

妈妈回答:“我们可以试试看!”

她们买来盆栽盆子、绿豆和土,细心呵护小豆芽,但经验不足,第一次种出的小豆芽全枯萎了。

后来,妈妈找来一本种豆芽的书,并从书中找到了答案,原来豆芽不能放在太阳下暴晒,而要种植在阴凉的地方。他们不断尝试,直到第三次,才成功种出了豆芽菜。

在母亲的启发下,故事主人公的原型Netnapa Saelee,在生活中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自己的智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后来通过努力,考上了博士,拿到全额奖学金,目前正在瑞典做科研。

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在说教中长大,都是父母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长大后,我们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其实,一个成年人评判过的世界是不真实的,让孩子走出书房,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才会真正累积起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识物靠看图,作文靠套路?专家:脱离感觉,会妨碍智力发展

妈妈引导小女孩在种豆芽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解决问题

再次,不过分重视认知,注意与孩子进行感觉沟通

因为身份和年龄的关系,陪伴或辅导孩子的过程中,大人通常认为自己懂得多,总是有意无意向孩子传授自己的经验、知识等等,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都“教”给孩子。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认知为主导,大人很容易忽略孩子的感受、情绪和心理。

在《放学后》节目中,三年级小学生岳骏熙写了一篇关于“春天”的作文,

春天到了,我脱下了厚厚的棉衣,当我走出家门,才知道空气与冬天完全不一样;

XX像一个个小姑娘一样在跳舞;

天空和几朵白云,像棉花糖,春天你真美丽。

结果,他爸爸看了之后,表示写作文要注重画面感和升华。然后让他重新写,让他注意给春天要下定义和升华结尾,为了向儿子强调升华,他甚至联系人生、职场来说明。而此刻的孩子在屏幕前表情复杂,但爸爸并没有发现。

但第一次,岳骏熙基本没改,被爸爸批评,“你完全没按我的标准来,你在学校,肯定不听老师的话”。而此时的岳骏熙表情委屈落寞,并且做了一个咬嘴唇的小动作,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压抑。

孩子识物靠看图,作文靠套路?专家:脱离感觉,会妨碍智力发展

孩子在爸爸的训斥下,咬嘴唇,内心复杂

最后这位爸爸甚至拿纸列出大纲,让孩子按照下定义、视觉、触觉、听觉、感觉、嗅觉、给人启示七点来改。

第二次,孩子按照爸爸的套路违心把作文改好。爸爸终于满意,并训诫孩子“知道以后怎么写作文了吧,以后就按这个标准来写”。

一篇真情实感的春天作文,却因为爸爸太过关注认知本身,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感觉和心理感受,被硬生生改成了一篇套路作文、应试作文。

难怪节目组陈铭都忍不住评价说,给春天下定义,对文学的美的塑造就是一种减损,因为文学的美就美在它无法定义。

所幸,在节目中,岳骏熙对着镜头说出了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

“其实,爸爸跟我讲时,我是听不懂的,因为我感受到的春天和爸爸感受到的春天,不一样,我从来没有尝试过那样写,我就觉得没有我之前写的那篇好。”

孩子识物靠看图,作文靠套路?专家:脱离感觉,会妨碍智力发展

孩子说自己感觉到的春天和爸爸感觉到的不一样

而爸爸听了儿子的心声之后,也终于理解孩子,并进行了反思:

“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我把我的认识强加给了他。我本来想进行素质教育,结果写成了应试作文。”

孩子识物靠看图,作文靠套路?专家:脱离感觉,会妨碍智力发展

爸爸反思自己不顾孩子的感觉,强行让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改作文

其实,就像这位爸爸自己说,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所以,认知不应该被局限在大脑的系统当中,应该是孩子调动自己的生命的感觉、情绪、心理等进行探索和体验的过程和结果。

因为所谓知识并不是装进大脑了就会活过来,需要有一个有意装载它的心情和大脑,将它激活,激活,否则装进去也没用。

正如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所说的,只有触动了感觉,变化才有动力。

所以,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全面开放的过程,时刻都在发生,是不限空间、时间和某一领域的。不单纯看重认知,过激强化智力,压抑孩子内在的真实的感受和心理需求,才不会变成认知的强迫,从而导致心理的缺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