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儿童行为学博士教您如何跟孩子沟通
与人沟通是一种艺术,与小小孩沟通不仅是艺术,它更是一种技巧。

小小孩到了一个时期,差不多两岁的时候,都会经历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这时候他们很有自己的想法,对于自己的喜好特别明显,如果家长在这个时候跟孩子硬碰硬,一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当然家长该有的原则还是要有,只是需要运用一些技巧。有时候我们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顺着孩子说的话,好比伟伟吵着要吃点心,但是现在却是要收玩具的时候(注:假设你并没有反对他吃点心),如果父母这时候说:「不可以看」或是「你还没收玩具」那么孩子一定会情绪大反弹,但是如果我们换句话说:「好啊,先把玩具收好就可以吃点心啰!」孩子较不会出现负面情绪,收玩具也会表现得特别有动机。

人有情绪的时候,说出来的话大多数都不够理性,孩子也不例外。
「我讨厌你!」
「那个饼干不好吃,我一点都不想要吃!」
「他不是我的好朋友!」
「集点数不好玩,我不要集了!」
这些话我们是不是常常听孩子说过?当大人看在眼里,明明就知道这不是孩子心里的感受,为什么还说出这种与想法不一致的话?孩子有时候其实跟我们大人一样,都会话中带话,如果这时候家长不学习聆听孩子话中的含义,并做出不适当的响应「不要就算了,随便你!」那么事情不但没解决,还可能引发更多的负面情绪。
学习聆听,是在双向沟通里最重要的技巧,我们做大人的都很会「说」,但却很不会「听」,深不知听比说来的更重要。当我们听得懂并能做正确的解读时,我们做的回应会较理性,像是对孩子说:「侨侨不跟你分享玩具,所以你很难过,觉得他不是你的好朋友是吗?」当我们听进去孩子所说的并消化,理性地面对,才能引导孩子该如何理性地思考或解决问题。
同理和回应孩子说的话重复孩子说的话,是同理的开始。同理并不代表认同,但是当我们重复孩子的话,像是当孩子说:「我好害怕」我们听了也跟着说:「你好害怕」,而不是:「这有什么好害怕的,男孩子要勇敢!」这时,孩子若能觉得你能体会、接纳他的感受,他会更愿意对你敞开心胸,而接下来你要对他说的话,他也较能听得进去。现代的许多孩子都不太愿意跟父母沟通,我们该检视一下是否有时候当孩子对我们吐露心事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否定?不认同孩子的说法?还是把我们自己的观点先套在孩子的身上?

再小的孩子也是敏感的,我曾经帮助一位妈妈教他如何教孩子如厕,有一次孩子突然开始逃避上厕所,后来才发现问题是妈妈有一次在孩子把裤子弄脏时,皱了一下眉头,孩子就不敢再走进厕所了。我们的肢体动作和表情都会透露我们的情绪,孩子也能侦测到家长当下的情绪,因此当我们在与孩子沟通时,如果我们能表现放松、正向、避免制造会让孩子焦虑的气氛,双向沟通,就不会因为情绪的影响而受到阻碍。
协助孩子表达情绪最近因为照顾癌末的父亲,很少和儿子相处,儿子Aidan也因此受到影响,常常会有情绪不稳的状况。一天晚上,我好不容易安排了时间回家陪儿子,Aidan向我要求看电视,我口气平稳地响应他:「先洗澡再看电视。」没想到他听了立刻大哭,感到莫名其妙的我问他怎么了,他竟回答:「我好难过,我的心脏要破掉了!」我从来没有听过他这样地描述,特别又是当他只有三岁多的年龄,为了厘清他的情绪,我问他「心脏要破掉」是什么意思,他回应:「就是像摔跤然后流血一样痛。」虽然在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就不断地教他如何表达情绪,但是当他能做这样的描述还是令我感到震惊,我真心认为协助孩子表达情绪,从过程中学习认识自己,再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让他人明白,也是一种教孩子如何沟通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