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财商启蒙:“妈妈,我要挖机!计算“快乐产出比”让孩子……
上午跟三岁半的儿子逛超市,买完了“清单”上的物品,我照例对他说:“现在,你可以选一样你想买的东西了。”
儿子说:“妈妈,我想要一辆履带式挖掘机。”
我有点困惑,明明刚才跟我说的是想要买贴纸啊。
于是,我问:“你不要贴纸了是吗?”
紧接着还好心提醒:“只能选一样哦,也就是说,你买了挖掘机就不能买贴纸了。”
我看得出儿子的犹豫,小脑袋瓜子似乎在盘算着什么,
“我喜欢履带式挖掘机,下次再买贴纸吧。”

儿子在超市挑选“履带式挖掘机”
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记忆一下把我拉回了我的小时候。
二十年前的超市不像如今那么普及,周末爸爸会带着我去超市,同样地,会允许我挑选一样自己想要的东西。某一次,我在巧克力和上好佳八宝糖之间犹豫不决很久,而最后选择了后者,我清晰地记得,当初作出选择的原因是:“同样是10块钱,巧克力只有一点点,八宝糖有一大包,可以吃更久。”

我当时选择的“上好佳八宝糖”
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这是什么标准,直到遇到“快乐产出比”这个概念,才恍然大悟,原来快乐的选择标准是可以“计算”的。
01 什么是“计算快乐产出比”?“计算快乐产出比”这个概念来自科学家玛丽·马修森,她将满足孩子的要求转换成一种投资概念,要求孩子预估一下,花在任何他想要物品上的1美元,会提供几个小时的快乐感受。
拿孩子的玩具举例:
孩子有一个带有“声光电”功能的激光枪,一把150元,卖点在于能发声、有亮光,也正基于此,很容易坏,孩子能玩的时间大概在一个月。
假设孩子每天玩激光枪的时间为1个小时,一个月按30天计算,也就是30个小时。
那么,30/150=0.2,也就是说,买激光枪,1元钱能玩0.2小时。
孩子有另一个玩具,是一套乐高积木,售价为500元。但是因为其质量好,灵活性强,可玩时间大致为3年。
假设孩子每天玩的时间也为1个小时,一个月按30天计算,一共玩的时间为1080小时。
那么,1080/500=2.16,也就是说,买乐高积木,1元钱能玩2.16小时。
通过两个例子,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虽然乐高积木的价格是激光枪的3倍多,但是它所能提供的快乐产出比却是激光枪的10倍多。显然地,乐高积木是更值得孩子拥有的“聪明消费”。
02 为什么“计算快乐产出比”能帮助孩子做出更好的选择?对于玩具、零食,孩子们有出于本能的热爱,当父母或者一次又一次地“拒绝”,或者一次又一次地“屈从”,都不能从本质上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做出选择。
假如父母的回答是:“这个太贵了。”那孩子会有疑惑“多少钱才是不贵呢?”
假如父母的回答是:“你喜欢就买吧。”那是不是孩子所有的愿望父母都该满足呢?倘若有一天父母开始“拒绝”孩子,孩子会很困惑“不是我喜欢的就可以买吗?”
可以说,这样模糊的回答即使孩子当下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待孩子自己选择时,也没有可操作性。
而“计算快乐产出比”可以提供一个客观的数据用于比较,只要孩子学会了这样的思维方式以及计算方法,这将让孩子获得清晰的选择标准,成为孩子一辈子都可利用的选择“工具”。
03 家长可以如何引导孩子“计算快乐产出比”?父母要明白,让孩子“聪明消费”不是让孩子“不消费”,而是让孩子学习一种平衡,恰如其分地节俭。
1、家长可以跟孩子设定一些消费原则,哪些东西不能买、哪些东西可以买、哪些东西可以有替代办法。
比如,当孩子参加某一次演出,需要准备一套礼服时,考虑到礼服的利用率不高,且孩子正在长身体可用时间不长,那么,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是否可以通过身边的亲朋好友借一套礼服,或者到店里租一套,再或者考虑到二手店里淘一套性价比高的礼服,用完之后再通过专门的网站转让。

设立消费原则,避免过度消费
2、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展示父母“聪明消费”的具体做法。
比如,超市里常有的优惠券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前往使用,让孩子明白,这是商家的促销方式,使用优惠券非但不是“贪小便宜”的做法,恰恰相反,是一种“聪明”的消费方式。

优惠券
3、全家讨论,让消费具有仪式感且更有趣。
比如,家长可以在每个月发工资时,带着孩子一起做计划,把工资分成几份,用于日常消费的那一份需要包括哪些项目,由全家一起讨论商量。
或者,选一个周末,把当天的家用给孩子,父母只提供大的方向,比如“这些家用需要购买今天午餐和晚餐的食材”,剩下的具体操作由孩子去实施。当一天结束后,全家可以坐在一起,对当天的“消费”进行回顾总结。

4、对非必需品,引导孩子学会“计算快乐产出比”做出选择。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基本要求。
“需要”之外的其他物品,则称为想要的物品。
在引导孩子区分“需要”和“想要”的物品时,家长一定要放平心态,循序渐进。
孩子们的表现并不会总让父母满意,有时他们会觉得“巧克力就是需要的,我每天都要吃巧克力。”“米饭不是需要的,我不要吃米饭,我吃巧克力。”
这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更好的做法是:等过一段时间,也许孩子就会告诉你“妈妈,我觉得漂亮的衣服可以不需要,需要面条,因为我肚子饿了。”
别让孩子因为“想要”的一时冲动,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我们教会孩子区别“需要”和“想要”的物品,并不是为了“一刀切”地否定“想要”的物品,和大人一样,除了生活必需品,孩子也需要通过满足自己的某些心愿,体验快乐。
在孩子学会简单的除法(更小的孩子可以将时间具象化引导)后,就可以开始引入“快乐产出比”的概念,教会孩子计算快乐产出比,做出更好的选择。
平时和儿子逛超市时,我们会在出门前先列好“购物清单”,但是,除了“清单”上的物品,我会额外允许他选择一样想要购买的东西,于是,出现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儿子在“看”今天的购物清单
上午从超市回家后,我问儿子:“宝宝,你为什么选择了履带式挖掘机不选贴纸了呢?”
儿子说:“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履带式挖掘机,我想要玩。”
我说:“贴纸你也喜欢吧?”
儿子说:“对啊,但是贴纸贴一下就没啦,挖掘机可以玩很久。”
我微微一笑,很欣慰,三岁半的儿子还不懂得“快乐产出比”,但是已经开始有“比较”的意识了。

略表欣慰的“老母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