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生娃田奶奶后悔了:还能把娃变回去吗?
养育是最大的功德,请高度负责,审慎对待。
作者:皎洁的后青春时代
沸沸扬扬的“枣庄67岁老妇自然受孕生下女娃”的消息,余温还未散去,新的信息又来了。
据说,宁可得罪儿女,也要 强行生下三胎的田女士,未出月子就后悔了。
尽管他们收到好心人赞助的尿不湿、奶粉,还请了月嫂。但身体原因、家庭问题、经济因素和社会舆论,以及带孩子的力不从心,桩桩件件都成为压力,让田奶奶的的奶水快速减少,如今哺乳都成了一个难题。

都说,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落泪,田奶奶也算得上一个典型案例了吧?
早在田奶奶无意发现自己怀孕开始,老两口就走入了深深的认识误区。
高龄怀孕让他们产生“天赐宝贝”的奇迹快感;
家族高龄基因让他们对自己长寿充满信心;
老头返聘等因素在当地退休金居高位的得瑟。
这些,让他们漠视儿女们的感受,顶着重重压力,生下了这个老生子。
还没等嘴硬的话落地,无情现实就“piapia”打脸了。
连不大的孩子都知道,
“生二胎你跟我说了吗?”
“生下我,你征得我同意了吗?”

随着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人们对生育问题的态度越来越审慎。生育率越来越低,不但说明年轻一代观念变化,畏惧压力和劳苦 ,更表明,年轻一代对于生育那种理性,负责的态度。
“如果不能给孩子一个富足有爱,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和条件,宁可不生。”
这也是越是发达国家生育率越低,越是富裕阶层生育意愿越保守的底层逻辑。
相反,看看那些贫困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生孩子就像繁殖小狗小猫那样随意便捷,生下来给口吃的就活命,什么情感哺育,什么亲子和谐,什么最好的教育,拉倒吧,贫困族群生育繁殖无非两个含义,一是两性欢愉的后果,一是增加 劳动力。至于那个孩子自己怎样想,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管他呢!
回过头来看看田女士夫妻,显然太过轻率了。旁边人们的善意提醒和激烈反对,不但没有将他们的理性拉回来,相反,倒促使他们更加逆反。

但现实是无情的,生育一个孩子,
不是买东西,喜欢就买,不喜欢就退;
不是养个宠物,高兴了,抱起来“乖乖宝贝”,不喜欢了扔到一边,再腻歪了送人;
不是人际交往,喜欢了甜哥哥蜜姐姐,不喜欢了转身离开。
它比一单生意更持久,无限责任公司,一生捆绑;
它比宠物更高级,不但需要喂养打理,更需要入托,入学,辅导作业,开家长会,参加活动,随着孩子不断长大,养育要求步步提升;
它不仅仅满足于父母一时的好恶,还要照顾到孩子自身的感受,顾及周围,尤其是大儿大女的态度,因为,他们百分之百会成为你的“接盘侠”。

不要说高龄生育 ,子孙满堂 ,即便年轻人生育一胎,都要计划好了再怀。因为他们要考虑到家庭经济实力是否允许,个人事业能否断档再接;夫妻感情是否牢固稳定;夫妻俩个是否在心理和能力上做好了为人父母的充分准备。
生育二胎,除了考虑经济因素,身体状况,事业影响,父母后援之外,还要考虑老大有没有做好接纳的准备。
这里面的任何一个环节和因素,如果出现状况,都可能造成重重麻烦,使小家庭陷入灾难之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一个简单的事情尚且如此,生育一个活生生的孩子怎能不提前进行“可行性研究预判”呢?
他们往往只考虑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因素,却没有考虑那个最需要征求意见的,那个懵懵懂懂被动出生的孩子的感受,考虑他一生的悲喜和祸福。
孩子有和同龄人一样生存发展的权力。被年轻的父母抱在手里举高高,骑在脖子上欢蹦乱跳,相携出游,踏遍青山河流,看遍天下风景。同时,做孩子的玩伴,做游戏,做手工,完成老师布置的那些考验底蕴智商和十八般武艺的作业。而不是被年迈的父母值圈在家里,穿戴得厚厚囊曩,哪里也不敢去,出门被笑话,内心充满怨恨和自卑。

孩子有权要求父母陪伴一生。父母作为养育者监护人,亲眼见证孩子的每一个发育成长过程和细节;跟孩子一道享受在一起的甜蜜和幸福;在陪伴孩子的同时,自己的修为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和进步;目送孩子渐行渐远,自己守候着老窝,做孩子一生的情感港湾和后援基地。而不是,从小就伴着父母服药住院,稚气未脱变成孤儿,成为兄姐的累赘,寄人篱下备受冷落,嫌弃甚至虐待。
孩子有权要求父母做出表率。家庭教育最大的工程,不是玩命砸钱,不是聘请高级辅导人员,不是买学区房,读名校。而是父母在琐碎细微的家庭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成为孩子模仿的样板。孩子一生的命运就隐藏在父母平时的一言一行里。从优雅自律的生活习惯,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好学不辍 的求知精神,开拓进取的顽强表现,互敬互爱的婚姻模式,都是未来孩子生活情境的最早展演。相反,一对老态龙钟夫妻养育出来的孩子,一定是胆小怯懦,自卑内向,顽固僵化,无所作为。无他,父母榜样的力量是孩子人生最大的教科书。

养育是最大的功德,请高度负责,审慎对待。
不要像某些父母,一时冲动生出孩子,然后又无法对孩子一生负责。
那叫造孽。
作者:教育达人,头条号签约作者,青云计划获奖者
本头条号拥有30余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背景的专家学者,将与活动号(微信公众号:亲子沟通如何说)一起,致力于推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你问我答”功能已经开启。欢迎关注!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