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关系中那些有形和无形的“界限”,是孩子自我保护最好的屏障

文 / 亲子育儿堂
2019-12-14 01:23
"

引子 陷入争执的母女俩

林女士对女儿小雅最近的行为很不理解。

小雅每天从学校回来,会立刻钻进自己的卧室,还把房门紧紧关上,不到吃饭的时候就不出来。

林女士好奇地问小雅在做什么,她却紧张兮兮地说:“妈妈,你别管,这是我的个人隐私。”

林女士忍不住笑了,她不知道孩子从哪里学来了“隐私”这个词,还一本正经的,看上去像个小大人似的。

“小小年纪哪有什么隐私?”林女士不以为然地说。

小雅却不高兴了,过了一会儿,林女士惊讶地发现小雅竟然自己用纸板做了个“请勿打扰”的牌子,挂在卧室门上……

“莫非她早恋了?不行,我一定要弄清楚她在搞什么鬼!”林女士这样想着。

等到小雅背着书包出门了,林女士悄悄走进了她的卧室,在里面翻找了一通,却没有发现什么“情书”之类的“违禁品”。

林女士倒是放下了一颗心,可等小雅回家发现卧室被动过后,顿时情绪失控,大吵大嚷起来,说妈妈不尊重自己,随意侵犯自己的领地……

林女士被女儿气得七窍生烟,不停地埋怨女儿不懂事,不体谅母亲的心……


家庭关系中那些有形和无形的“界限”,是孩子自我保护最好的屏障


家庭关系中容易被忽视的“界限”到底是什么?

在生活中,像林女士这样的父母并非少数,他们打着“我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号,却在不知不觉中做着冒犯孩子尊严,侵犯孩子个人空间的事情。

他们身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掌握好自己与子女之间的“界限”,使得家庭关系变成了一种令人窒息的模式:

家长变成了“典狱长”,无时无刻不在监控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而身在其中的孩子自我感觉犹如“囚徒”一般,没有足够的行为自由,也无法保守一丝一毫的秘密。


家庭关系中那些有形和无形的“界限”,是孩子自我保护最好的屏障


界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如此重要。

早在1974年,著名的结构派家庭治疗大师,儿童精神科医生萨尔瓦多·米纽庆就已经提出了“界限(boundary)”这个词,遗憾的是,真正意识到“界限”意义的父母至今仍寥寥无几。

米纽庆认为:在家庭这个大系统中,不同的个体之间应当有一种界限,使大家清楚地知道自己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及如何与其他成员进行互动。

对于家庭成员而言,“界限”就像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屏障和一种必不可少的分界线。

倘若其他成员不尊重你的界限,肆意踩踏界限,你就会有一种被侵犯、被欺凌的感觉。

然而,就连心理和情感发展比较完善的成年人也不一定能够用清楚的语言来描述这种感觉,何况是那些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们呢?


家庭关系中那些有形和无形的“界限”,是孩子自我保护最好的屏障


当父母随意侵犯孩子界限的时候,内向型的孩子会感到非常委屈、憋屈,并会因此变得更加抑郁、孤僻;外向型的孩子则会像案例中的小雅这样,会用愤怒来表达心中的强烈不适。

可悲的是,这类父母往往没有意识到孩子已经受到了伤害,他们会把孩子的各种消极反馈与孩子“不听话”、“不懂事”画上等号,继而更是会对孩子施展各种雷霆手段,让孩子受到的伤痛不断加深。

天长日久,孩子对于“界限”的感知能力会越来越差,遇到他人侵犯自己界限的时候,他们也会变得麻木不仁。

他们不知道别人的哪种行为是不妥当的,也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坚持自我,如何更有分寸地为人处世,这对他们进行自我保护,以及建立健康、健全的人际关系都是非常不利的。


家庭关系中那些有形和无形的“界限”,是孩子自我保护最好的屏障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不良后果,为人父母者,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自身拥有清晰的“界限意识”,不要随意入侵孩子的个人空间;

第二,帮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各种“界限”,并要鼓励孩子主动捍卫自己的界限。

下面,我们将一同了解家庭关系中的各种“界限”:

有形的界限

大体而言,界限可以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两大类。有形的界限包括身体、领地、物质这三种:

1.身体界限:最基本的界限

即使是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环境中,身体界限也不应当随意跨越,不能以“疼爱孩子为名”行侵害孩子之实。

父母和其他长辈应当有这样的自觉性,同时要教会孩子:自己的身体部位特别是隐私部位是不能让别人随意触碰的。

不仅如此,家长还应当意识到,粗暴的棍棒教育、不顾孩子尊严地扇耳光、殴打、推搡等等同样是在侵犯孩子正常的身体界限。


家庭关系中那些有形和无形的“界限”,是孩子自我保护最好的屏障


有些父母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巧妙的包装,“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都是常备借口,但教育孩子明明有比殴打、责骂更有效的方式。

如果长期采用侵犯身体界限的做法去教育孩子,会让孩子的界限意识变得越来越模糊,他会渐渐失去自我,并有可能出现两极化的不良后果:

要么不会维护自己的权益,只会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要么会激发出强烈的逆反心理,会破罐破摔,并容易染上暴力倾向。

因此,父母必须意识到身体界限的存在,不仅要改变错误的教育方式,还要让孩子重视自己的身体界限,在受到侵害时要大胆地反抗,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家庭关系中那些有形和无形的“界限”,是孩子自我保护最好的屏障


2.领地界限:我的地盘我做主

每个人无论大小,都需要一个能够“自己说了算”的个人空间,在其中会有很多安全感。

若是个人领地被人侵犯,就会感觉很不舒服、很不高兴。这种情况就是心理学中的“领地意识”和“领地行为”。

然而在一个家庭中,很多父母会仗着自己拥有较大的“话语权”,有意无意地忽略“领地界限”,擅自闯入孩子的“领地”。

比如很多父母会不敲门就闯入孩子的卧室,随意翻动孩子的物品;

有的父母为了了解孩子的想法,肆意打开并阅读孩子的日记,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隐私……

对于这样的父母,孩子只能选择锁上卧室的门,再挂上一块“请勿打扰”的牌子,宣告自己对领地的所有权

此时父母可不能认为孩子是在故意冒犯,这其实说明他们的领地界限意识正在悄然觉醒,他们需要一个能够自由呼吸、成长和学习的个人空间。

而父母要做的也不是责骂孩子,而是应当积极反省,看看自己是不是有一些过激的行为让孩子感到十分压抑,所以孩子才会用这样的方法来捍卫自己的“领地”。


家庭关系中那些有形和无形的“界限”,是孩子自我保护最好的屏障


3.物质界限:不要强求孩子与人分享

每个人对于属于自己的物质都会有强烈的主动维护意识,不愿意被他人随意占用和攫取。

这种物质界限无论在成年人还是在孩子身上都普遍存在:除非自己心甘情愿与人共享,否则看到自己的东西被他人使用,心理上都会感到十分痛苦。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见到那种自认为“大方”、“通情达理”的父母,他们总是喜欢强迫孩子把心爱的玩具、零食分享给小朋友,孩子不愿意,他们就会恼羞成怒,批评孩子“小气”、“不懂得分享”

殊不知这种行为正是在侵犯孩子的物质界限,这种父母最需要做的是进行“换位思考”。

父母不妨设想一下自己爱若珍宝的手机、汽车、化妆品被要求共享时,内心会是多么焦灼难过,再代入孩子的角色想一想,就能够多少体会到孩子的心理了。


家庭关系中那些有形和无形的“界限”,是孩子自我保护最好的屏障


无形的界限

1.心理界限:不要肆意侵犯孩子的自我心理空间

相对于有形的身体界限、领地界限、物质界限而言,心理界限和情感界限是无形的,但它们同样是不能忽视的。

在心理学上,心理界限被定义为“人的心理所能够承受的外界力的界限”。

而在一些家庭中,成员之间的心理界限早已模糊不清:父母肆无忌惮地行使各种“越界”行为,孩子对于心理界限的自觉性逐渐降低,自信心和自主意识日渐薄弱。

比如“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严格到苛刻的地步,事无巨细全部要提建议,孩子一举手一投足都不能超越父母规定的标准。孩子逐渐放弃了自己的个人趣味,丢失了自己的心理界限和独立意识,成了任父母摆布的乖宝宝,但却毫无个性和活力。

再如“拯救型”父母把自己当成了孩子的“救世主”,只要是孩子的事情,便会全部大包大揽,过分卷入其中,甚至失去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生活。一旦孩子表现不如人意,他们就会把“你对得起我吗”挂在嘴上,让孩子感觉“压力山大”。

还有一种“共生型”父母,完全不愿意认清自己和孩子的界限到底在哪里。他们无论何时都要和孩子绑在一起,不能接受孩子想要离开家庭、远走高飞。这种“共生关系”无疑是最极端的界限不清的情况,会让孩子有一种快要窒息的感觉。

失去界限的家庭关系是非常可怕的,你需要时刻警醒自己:所有的关系都是有界限的,如果界限不清,便是害人害己。


家庭关系中那些有形和无形的“界限”,是孩子自我保护最好的屏障


2.情绪界限:在父母和孩子的情绪之间划一道清晰的红线

除了心理界限外,父母还应守卫好自己和孩子的情绪界限,不光要尊重和体谅孩子的情绪,还要避免让自己的情绪失控,伤害到了孩子。

只有拥有清晰的情绪界限,家庭关系才会是最和谐、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

为此,父母应当反省自己与孩子的相处模式,避免让自己成为“情绪勒索”型家长。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曾经写过一部名为《情绪勒索》的著作,在其中她介绍了“情绪勒索”的定义,告诉我们要注意防范这种具有隐蔽性的软暴力关系,不要总是试图用威胁、打击、冷暴力、孤立等手段来强迫孩子答应我们的要求。

比如有的父母在孩子考试成绩不佳的时候就会使用这种惯用句式:“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却不努力学习……”

或许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用强调自身痛苦的方式唤醒孩子的内疚情绪,让孩子愿意用“好好学习”来作为弥补。

这种“情绪勒索”的教育方式最初可能会奏效,但对于孩子来说,却并不是什么愉快的经历。

孩子会有一种受到了胁迫的感觉,即使他愿意做出改变,也不是出自自己的本意;次数多了,孩子更会产生麻木感、厌倦感,而父母应有的威信荡然无存,再想要教育孩子往往会难上加难。


家庭关系中那些有形和无形的“界限”,是孩子自我保护最好的屏障


无处不在的界限是孩子自我保护的底线

了解了有形和无形的界限之后,我们会发现,界限在生活中其实无处不在。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慢慢地感受和觉察自己的界限,同时也可以细心去体会哪些行为会触及到他们内心的“红线”。

这会让孩子的界限意识不断提升,也能让孩子更好地从生理和心理上保护自己。

我是【亲子育儿堂】,长期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您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给我留言。敬请关注我,获取更多实用的育儿干货!

".jp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