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应不应该和孩子过圣诞节?
最近朋友圈里很多妈妈和老师都在讨论,我们到底应不应该过圣诞节?
很多人说:我们的孩子是中国孩子,为什么要过西方的节日?
也有人吐槽:圣诞节原本是纪念耶稣诞生,基督徒会在这一天做祷告,没有这样的信仰凑什么热闹?!
还有人觉得:圣诞节嘛,不就是商家促销的手段吗?任何节日也只是为买买买冠名。
甚至还有人说,圣诞节这么红火,是国外文化的侵略,让我们的孩子沉浸其中,忘记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

不过在我看来,圣诞节并无关宗教信仰,也不需要高消费,更谈不上“忘本”,它对于很多小孩子来说,是一个关于圣诞老人的美好传说,是挂满装饰的美丽圣诞树,是一个好孩子被礼物褒奖的开心日子,它是一个欢快的游戏,一种温暖的仪式,是一个让全家人都能感受到幸福的节日。
为什么要过圣诞节?我的理由特别简单,只是想让孩子的童年,像一只大大的圣诞袜一样,装下满满的、深深的幸福。
当孩子看到圣诞树被点亮,眼睛里流露出惊叹沉醉的神情;当孩子在入睡前,摸着圣诞袜再三许下殷切的盼望;当孩子睁开眼睛看到圣诞礼物如约而至,展现出那种笃定的自信和藏不住的得意;当孩子拆开圣诞礼物,满屋疯跑欢呼雀跃;当孩子将她准备的圣诞卡片认真送给家里的每一个人,并祝大家圣诞快乐……我们和孩子的心里都会被巨大的、温暖的幸福感紧紧包裹着,不是吗?
幸福感是一种能力,是对生活的热忱、对未来的期待,是一种温暖、乐观,还是一种爱与善意的传递。
幸福感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有一种魔法,可以让我们的生活不再停留在活着的层面,而是变成有笑有歌有爱的丰富人生。

当我们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我想所有的父母第一愿望都并不是希望孩子成功,而是希望孩子幸福。财富、地位、才华……不过是通往幸福的途径,如果在这些过程中无法收获幸福感,这些东西也就失去了意义。
去年圣诞节前,我去看一位师姐。当年师姐漂亮有才华,工作能力一流,在业界是一个传说。可是婚后不久,因为各种原因,她先生的公司遇到瓶颈,家庭经济上受到不小的打击。两人卖了车、房,去稍远的地区租了一套房子生活,师姐也不得不一边带孩子一边做兼职。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她的消息,很多人都说,可能是过得不太如意不想让人知道吧。
师姐的房子租在一个老旧的小区,楼道里有些漆都剥落了,看上去有些凄凉。我还在考虑着措辞,看看怎么安慰师姐比较好。可等师姐一打开门,迎上来的却是一张洋溢着笑容的脸,虽然没有往日精致的妆容,但是一分一毫的失意也没看到。家里家具旧旧的,却很用心思地添上了一些复古的装饰,角落的柜子上放了一只小小的圣诞树,亮了灯,整个屋子显得很温馨。
师姐的孩子糖糖给我看他做的几张圣诞贺卡。我问他,今年你有跟圣诞老人许愿要什么礼物吗?糖糖笑了笑,并没有回答我。临走的时候,糖糖悄悄凑到我耳边说:“阿姨,我早就知道世界上没有圣诞老人,礼物都是妈妈送给我的。今年我许的愿是,送个礼物给妈妈,让她也开心一下。”

那个平安夜,我看到师姐发的朋友圈,是孩子用橡皮泥做的一个圣诞老人,身子不够圆,帽子好像也不太稳,快掉了。但是,举着圣诞老人的师姐笑得满脸幸福。她在朋友圈里写道:“今年给孩子的圣诞礼物早就备好,准备明天清晨悄悄放在他的枕边。没想到我却提前收到了孩子的礼物,得到来自孩子的爱的馈赠,对一个妈妈来说,真的没有比这个更幸福的时刻!”
师姐在清贫的日子里,也坚持用爱哺育孩子的幸福感,也许暂时她还没有钱,但我相信,能教育出这么懂得爱、也懂得回馈爱的孩子,这个家庭,一定会过得越来越幸福。
所以,圣诞节是哪里的节日,它起源于哪个宗教,代表了谁的文化……似乎没那么重要吧?我们不过是想,在平凡庸碌的生活中,多给孩子和自己留下一些璀璨的回忆。让孩子在爱的氛围里,成长为一个更美好、更自信、更有生命力、更懂得爱和被爱的人。

我始终相信,一个美好的节日,一个被爱祝福的礼物,会成为孩子性格里美好部分的累积。当孩子慢慢长大,生活不会再像童年时候这样单纯,然而,当他们日后遇到凄风冷雨时,心中始终会有一束温暖的光照亮黑暗;当他们的情绪跌至低谷的时候,也能始终对生活和他人怀有最本真的善意。
何况,幸福也是会传染的啊,当我们用心守护着孩子心底那些明亮温暖的色彩,我们也不由得变得柔软和童真起来。孩子脸上的笑容,会在我们心里绽放成花朵,仿佛生活中所有的坚硬、痛苦和不如意,都在这一刻都被轻轻化解。
爱与幸福的给予和传递,也许才是圣诞节真正的精神所在吧。能让孩子传承这样的圣诞精神,我想不出拒绝的理由。

其实无论圣诞还是春节,最重要的是全家人的和睦与团圆。用过节的方式营造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气氛,这一点无论在哪个国家,不论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都是一样的。亲情、爱情和友情的汇聚都是过节的内容,至于过什么节,只是一个形式。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