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妈》:喜剧的背后,是对中国式亲子关系和婚姻关系的探讨
今日头条所属的字节跳动公司花6.3亿买下《囧妈》版权,于大年初一(1月25日)零点上线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抖音火山版和欢喜首映APP,字节跳动请全国观众免费看《囧妈》。这也是历史上,春节档电影首次免费尝试线上首播。徐峥作为导演,被冠以“喜剧大师”的称号,他的电影也大多走的是喜剧路线,比如《泰囧》《港囧》《人在囧途》,以及在大年初一上线的这部《囧妈》。然而作为喜剧片且是商业片的《囧妈》来讲,徐峥的也野心并不仅仅如此。

《囧妈》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和妻子面临离婚,并陷入商业纠纷的小老板徐伊万,意外和自己的母亲乘坐去往俄罗斯的火车,在这一路上母亲二人从矛盾不断,到最终相互理解、解开心结和矛盾的故事。《囧妈》的确是一部喜剧片,但徐峥在这部轻松搞笑的电影中,却加入了对中国式家庭关系,特别是中国式亲子关系和婚姻关系的探讨。
中国式亲子关系:父母把子女当成私有财产,并让孩子在“高压型控制”下成长
电影《囧妈》本身的主线是儿子徐伊万和卢小花在去往俄罗斯的路上,从一开始的矛盾丛生,到最终和解。从徐伊万和卢小花的相处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似曾相识的画面:卢小花喜欢用养生的方法来规划自己一天的吃喝,所以当徐伊万吃最后一块红烧肉的时候,她阻止了徐伊万,并说吃多了长脂肪肝;一路上,卢小花按着时间点一会儿给徐伊万喝薏仁水,一会儿又给徐伊万喝绿豆汤,还告诉徐伊万什么时间点喝水排水利膀胱;徐伊万在用手机处理公务,卢小花不停地喂徐伊万吃苹果、小番茄,方法把徐伊万当小孩来宠。

除了这些之外,从电影中隐约透露的情节可以发现,卢小花作为母亲很操心儿子的婚姻生活,她在徐伊万和张璐夫妻相处之间肯定有过插手,甚至在儿子和儿媳妇要不要孩子,什么时候要孩子的事上,她也觉得自己管这种事理所当然。而这些,让夹在妻子和母亲之间的儿子徐伊万常常很为难。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高压型控制”,它指的是:父母常常打着爱的名义,来试图操控和支配自己的孩子。而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孩子通常被认为是父母的私有财产。
电影中,卢小花对徐伊万说:“我现在要控制你!”“我是你妈,我不管你谁管你?”这话的潜台词就是:“我是你妈,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所以我要管你,控制你。”实际上这是一种情感勒索,母亲希望儿子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但却忽视了的儿子情感需求。

从心理学层面来讲,在父母“高压型控制”下成长的子女,长大后往往会对其伴侣同样实施控制。徐伊万和张璐的婚姻走向破碎,其实跟母亲从小对他的“高压型控制”有很大的关系。
徐伊万受不了母亲的控制,终于对他咆哮道:“在你心里面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脸上的肉应该是横着长还是竖着长,什么时候要孩子,膀胱几点钟排水,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的改造我呢?这么多年过去了,难道你没有发现我并不是你想象中的儿子。”
而被母亲“控制”长大的徐伊万,也在重复着对妻子张璐的“控制”。当徐伊万拿给修好的台灯给张璐时,张璐的话跟徐伊万之前对母亲的话如出一辙:“你心里长了一个幻想的老婆,她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该怎么说话,你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的改造我呢?都这么多年了,难道你没有意识到,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

可见在“高压型控制”下长大的徐伊万,母亲卢小花对他的影响有多深远。
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曾提出一个理论:母婴间隙,在他看来,孩子与母亲之间,孩子与家庭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都应该存在适当的间隙,因为每个人首先是独立的个体。
黎巴嫩著名诗人曾在始终写道:“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父母是弓,子女是箭。父母能做的知识用力拉开弓让箭射得越来越远,而不是把箭握在手中,甚至因为用力而弯曲了箭。
中国式婚姻关系:女人为了孩子放弃自我,夫妻之间宁愿隐忍而非坦诚
《囧妈》的主线虽然是母子之间的相处与和解,但这部电影其实也暗含了对中国式婚姻的探讨,这可以从上一辈的夫妻卢小花和徐伊万的父亲,以及新时代夫妻徐伊万和张璐看出来。
卢小花婚姻失败后失去自我,以孩子为中心
从电影中可以推断出,卢小花与徐伊万的父亲相识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们因为爱情而结合,但他们的婚姻却并不幸福。从卢小花的叙述中我们可以获知,她与丈夫经常吵架,丈夫醉酒后会发酒疯、家暴。
而这段痛苦的婚姻并没有让卢小花与丈夫离婚,她没有选择离婚,一方面或许是因为那个年代对女性离婚有诸多的非议,但她更是为了儿子徐伊万。

卢小花对徐伊万说:“我这一辈子,就是为你而活着。”为了儿子,她甘愿一辈子把自己锁在不幸的婚姻中,为了儿子,她甘愿忍受一个不堪的丈夫对自己的粗暴,这是典型的中国式婚姻中一种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上世纪对女性的包容度还未像如今这样。

然而母亲这样的牺牲,也带给孩子无形的伤害。婚姻不幸的女性,往往选择把生命全部放在孩子身上。这种情况下,孩子从衣食住行,到人生的各种选择,她都想参与其中。然而这样的结果却是造成孩子的自我为中心。就像徐伊万自以为是觉得张璐喜欢那个台灯,但实际上张璐第一眼就讨厌那个灯。从这个细节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徐伊万和张璐的婚姻中,他很多时候都是按着自己的想法来,但却忽略了张璐的感受,这是他们夫妻最终分道扬镳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追根究底的话,徐伊万张璐夫妻最终的结局,是徐伊万的母亲卢小花对徐伊万的过分关爱而导致的。
张璐徐伊万这对夫妻,因为没有相互坦诚而渐行渐远
电影一开始我们就可以获知,在徐伊万和张璐这段即将断裂的婚姻关系里,其实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全部消散,至少徐伊万是仍旧爱着张璐的,不然他不会还放着他们两人的合照。
但整部电影直到最后,徐伊万才对张璐说名字自己心里的想法:他还爱她,他不想离婚。但这个时候却为时已晚。
西方人表达感情的方式通常是外放、热烈,而东方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却是内敛、隐忍。这两种方式并不能说哪一种更胜一筹,但不得不说,有时太过含蓄和隐忍,会断送一段感情。徐伊万和张璐,都是如此。

徐伊万一直没有表达他对张璐的爱,而张璐却一直没有清清楚楚地跟徐伊万说过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她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就比如她不喜欢那盏台灯,其实她可以告诉徐伊万,但她却选择了沉默,以至于当徐伊万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她不喜欢、无法忍受的事时,量变变成质量,她心里的隐忍会彻底爆发,直接选择了离婚。

其实从徐伊万和张璐失败的婚姻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现实思考,那就是夫妻之间要坦诚相待,而非闭口不言或是隐忍。只有清楚明白的表达方式,才能让夫妻双方互通心意,才能让一地鸡毛的婚姻持久而稳定。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先给自己定位,才能完善社会关系
电影的结尾,张璐还是没有和徐伊万重新走在一起,张璐潇洒地走出了这段婚姻,开始了新的生活。
徐峥在接受采访时曾说: “我非常喜欢现在这个结尾,我选择袁泉演这个人物就是我想让她有一种非常独立的女性的感觉,她应该往前走、往前看,不应该回头。”
徐伊万的母亲选择了为孩子委曲求全,把自己绑在婚姻中,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的观念在改变,社会对女性也不像那样严苛。女性逐渐意识到,只有先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才能完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恰如徐伊万所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

令人欣慰的是,不只是作为新时代女性的张璐在向着新的路途出发,徐伊万的母亲也最终找到了自己。以前那个总是围着儿子转的卢小花,如今因为自己的世界巡演而忙到来不及和儿子好好打个电话。卢小花的身份不再是那个为儿子活着的母亲,而是那个正在实现自己唱歌事业的卢小花。
《囧妈》作为一部搞笑的喜剧电影,并非只是想逗观众开怀一笑,这部电影其实包含着导演徐峥对中国式家庭关系的探讨。从电影最后的结局来看,其实徐峥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是:任何独立的个体,只有先定位自己,找到自己的价值,确立自己的身份,才能处理好复杂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中的亲子关系和婚姻关系。拥有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