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妈》重塑中国式亲子关系:爱不是控制和索取,而是接纳和尊重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可惜我明白的太晚了。"

这个春节档,电影市场里话题度最高的莫过于《囧妈》。这部徐峥自导自演的"囧"系列电影,延续了前几部电影的"囧"风格,依然是一段异域旅途上,一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囧妈》讲述了暖霸企业老板徐伊万面临婚姻事业双重危机,为了阻止妻子开拓美国市场,却意外同母亲坐上了开往俄罗斯的K3火车。在6天6夜的旅途中,长久以来冰冷的不正常的母子关系在旅途中完全爆发了出来。而同时,为了挽救和妻子的婚姻,徐伊万又要遥控指挥远在美国的表弟郭贴阻止妻子的商业谈判,与竞争对手斗智斗勇。
在这场旅途中,徐伊万和母亲经历了各种奇怪的人和事,在共同面对危险和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他开始面对与母亲之间的问题,不再逃避而是正式家庭关系,最终实现了与母亲和妻子的和解,也是对人生的一种和解。

与前几部电影不同的是,《囧妈》里笑点少了很多,泪点却多了不少,尤其影片中,关于家庭关系的解读:母子关系、夫妻关系、情感与事业的关系,婚后与老人的关系,让无数人看了之后泪目。那种贴近我们生活的情节,就是无数普通中年人生活、家庭关系的映射。
很多人说,能看懂电影《囧妈》的都是中年人了,尤其是已婚后的中年人。的确在这部电影里我们能看到中国式情感关系的痛。
1、 不幸的家庭,都有一个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有一个不幸的原生家庭
国际知名心理治疗师家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一书里说:"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这句话用在囧妈里男主角徐伊万身上十分的贴切。

人到中年的徐伊万面临着婚姻和事业的危机:妻子张璐要和他离婚,但他们是付出创业型企业,离婚意味着妻子要分走发明专利。而在生活中,为了不刺激母亲,他还不敢把离婚的消息透露给母亲知道。
徐伊万跟妻子张璐曾经十分恩爱,有过一段幸福的时光,但后来婚姻生活却变得越来越乏味,两人之间渐行渐远。
为何如此呢?电影中有两段情节和对话,说明了徐伊万婚姻的不幸,来源于原生家庭的不幸。
电影开头,张璐在离开徐伊万家里的时候,徐伊万把修复好的台灯让张璐带走,他一直以为这个台灯是张璐喜欢的,但其实妻子张璐从来就没有喜欢过这个台灯,随后张璐说出了两人之间一直来以来的问题:
"你看,这就是我们俩之间的问题,你心里面长了一个幻想的老婆,她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该怎么说话,你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都这么多年了,你难道还没有意识到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

如果只看这个对话,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强势的丈夫,一个有些直男癌的控制欲的丈夫。但他为什么会这样呢?电影在后面给出了答案,原来,这是因为徐伊万的母亲也是这个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
徐伊万阴差阳错坐上了去莫斯科的火车,不得不跟七十多岁的妈妈共同在狭小的空间上共处的时候,母亲对他生活的控制和干预全部都爆发了出来,母亲管着他的吃喝问题,似乎还把他当小孩子一样对待,实在不满的徐伊万爆发了,他说了一段跟妻子张璐指责他十分相似的话:
"你看这就是我们之间的问题,在你的心里面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脸上的肉是横着长还是竖着长,什么时候要孩子,膀胱几点钟排水,你全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这么多年过去了,难道你没有发现吗?我并不是你想象中的儿子。"
这段话其实就是徐伊万人生的真实写照:他把母亲加诸在他身上的种种,都给到了他妻子的身上。

徐伊万的原生家庭是不幸福的。徐伊万的父亲其实是一个酗酒打老婆的丈夫,但在徐伊万的心理,他的父亲是一个备受妻子控制欲压迫,活得十分压抑的男人。
电影中,徐伊万指责母亲说,他的父亲并不是酗酒而死的,而是被母亲的控制欲气死的:"你什么都管,管他管他喝管他工作,他不自由不幸福!"
在徐伊万眼里,父亲的不幸和死亡都是由于母亲的控制欲而导致的,所以他讨厌这样的母亲和父亲,想要逃离这样的原生家庭关系,但最终他却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2、徐伊万想要逃离原生家庭:却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弗里曼教授在提及五项原生家庭的重要角色,提及到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的影响。他说:"我们择偶时是希望在情感上得到我们在原生家庭中未得到的需要,例如:父母的肯定,需要感到自己独特等。"
徐伊万从原始家庭那里感知到的是父母婚姻生活是不幸福的。
这种不幸福都是由于母亲的控制欲而产生的,在父母的婚姻中他看到丈夫是"弱势的、不幸福的"一方,这样的夫妻关系是他需要逃避的。所以到了自己和妻子张璐那里,他认为只有自己作为丈夫的一方强势起来,才能不被妻子控制,才能让家庭幸福。

但这样过度的学习,却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和母亲一样的人,变成了一个想要打造自己理想中完美伴侣的人。他和自己的母亲都一样,认为爱是完全的付出,是控制,是索取。
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这个复印件不仅有好的,更有坏的。有时候,我们常常会变成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
正如同徐伊万一样,他想要逃离原始家庭带给他的不幸,他不想成为父亲那样懦弱和压抑自我的人,所以在妻子张璐和母亲面前,他都是一个强势的、张牙舞爪的人,他试图用爱绑架妻子张璐,让张璐变成自己理想中的伴侣,但他没有成功;在母亲那里他试图让母亲听自己的话,比如他让母亲做飞机去莫斯科,用大声地斥责、不耐烦的态度和母亲说话,但事实上他的内心里还是一个不自信的、胆小的不敢直面母子问题、夫妻问题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自己讨厌的那个人。
在火车上,徐伊万妈妈在儿子发微信的时候,给儿子投喂各种零食、儿子扒火车却去骂列车员、脾气暴躁给儿子灌各种养生茶,这样的母亲看起来很讨厌是吗?但这样的一个人真的只是我们的妈妈吗?我们是否也变成了这样一个人?
当你面对自己的妻子或者丈夫,又或者孩子的时候,又是不是变成了自己最不喜欢的人?
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和不幸,我们要用太长的时间却消化、去改变。高晓松曾经说,他花了20年才摆脱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能走出来的人,才能重建一段新年的健康的亲子关系,才能让自己的新生家庭摆脱阴影。
当然,这部电影就是为了展现母子关系的和解,所以在这段旅途中,徐伊万和妈妈在经历了惊险刺激的人和事后,也慢慢地敞开了心扉,学会了彼此的谅解,也都明白了对方的不易和自己的错误。

妈妈对徐伊万说"我知道你是我的儿子,但你也有你的人生,我管你管多了",而徐伊万在明白妻子是彻底的不爱自己了之后,也选择了放手,并且写了一段话给妻子:
"张璐,我已经把一切都跟我妈讲了(夫妻离婚的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我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那种感觉真好!这趟俄罗斯之行,是我从读大学离开家,二十多年以来跟妈妈相处最久的一次,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在争吵,可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对彼此的爱,只不过,这份爱是希望对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就像我跟你一样。这6天的旅行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可惜我明白的太晚了。”

也许,这就是电影最终的主题点。正如在这个阖家团圆的春节放松这部电影一样,希望我们在与父母团圆的时候,多一点耐心地陪伴,多一点体谅和理解,多一点改变和成长。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