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父母充电:培养与婴儿的亲子关系,牢记1岁是国王,2岁是魔王
育儿充电桩,两个孩子的父亲,儿童心理爱好者,期待学习型父母的关注,同交流,共进步。
说起巨婴,大家肯定不会陌生,当然这里指的并不是那些因为问题奶粉而产生头部巨大的婴幼儿,而是那些披着成人躯壳,心智却犹如婴儿般的存在。
在心理学上来解析巨婴们,即那些活在自我世界里,唯我独尊的偏执分裂者,这种人物在生活中我们并不陌生,例如在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地铁让座爹”就是这样的实际存在,更让人意外的是,类似的事件和人物并不少。
巨婴的形成原因非常简单:从婴儿期开始就被用同一种放纵式养育方式教养,导致到成年仍然无法走出婴儿的心理特点,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他们与父母(或主要抚养者)的亲子关系。
那么婴儿的心理特点是怎么样的?新手父母又应该如何与婴儿建立怎么样的亲子关系,以帮助孩子顺利成长?

一岁是国王,二岁是魔王,三岁定型成基石
在心理学上有一句名言:“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在治愈童年”,广州的心理咨询师荣伟玲同样说过:“如果童年幸福,我们更可能复制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们更可能复制痛苦。”
而童年幸福还是痛苦,则取决于童年与父母(或主要抚养人,下略)的亲子关系模式。
理解这一点并不难,3岁以前父母是孩子的主要接触人,同时3岁前的孩子认为父母即全世界,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就决定了他们怎么样看待这个世界。
如果父母顺应他们的心理特点进行合理养育,那么他们就可以成长为一个有健康独立人格的人;
如果父母违背了他们心理成长规律进行培养,或者是父母进行了不合理的养育方式,那么他们就会发展处扭曲(指异于正常人三观)的人格特点。
这就意味着,如果新手父母要培养出一个有健康独立人格的孩子,就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并进行合理的养育。
那么,0~3岁的孩子,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

- 1岁是国王
0~1岁的孩子,其心理特点就如国王一般:
一体共生:认为自己与父母是一体的,自己与父母就是全世界;
全能自恋:极其自恋,认为自己是全能的神,是共生体的主宰;
偏执分裂:意志必须被执行,结果必须让其满足,否则他们就会尽自己所能的毁灭世界;
让我们来详细的解析这三个心理特点:
当孩子呱呱落地那一刻开始,他就已经与母亲分离成两个彼此独立的个体,但对于婴儿来说他并不能意识并理解这一个状态,婴儿仍然认为自己和母亲是一体共生的,就如在母胎里面一样。而这一个共生体需要一个主宰者,他自恋的认为自己就是这个主宰者。
婴儿在母胎内的状态,就是一个小世界,那个小世界里面只有他和妈妈,在子宫里面他可以为所欲为地操控一切。
只要稍加细心点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婴儿的这三种心理特征是那么明显:
一旦饿了、尿湿了、不舒服了,他不会理会在何时何地地哭喊,如果父母不能及时满足他,他会哭得声嘶力竭--这是他最有力的武器了,也是尽他最大的力量来毁灭世界,只是这份力量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是那么微不足道罢了。

当然,我们并不难怪罪他,这是他的必经成长阶段,他对这个世界还是一无所知。而这个阶段的养育方式,就是当他如国王般及时满足他,仅此而已。
“1岁是国王”,既是在描述孩子的心理状态,也是在描述家长对孩子的最佳养育方式。
- 2岁是魔王
2岁是魔王,如果对育儿知识有所了解的家长会这一句话感到熟悉,2岁的另一个代称是“恐怖的2岁”。这个时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建立亲子关系的关键时期。
如果说1岁前的及时满足是让孩子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安全、给与他安全感,那么1~2岁的区间,就是让他们认知到真实世界是怎么样的,学习正确在这个世界生存,获取来自自我的安全感。
之所以说2岁是魔王,是因为他们的生理能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心理仍处于婴儿到幼儿的过度中,即认知到自己和母亲是两个独立个体,并且世界并不是只有他和母亲的小世界。
他们很自恋,认为自己是全能的,能操控一切,随着能力增长这种感受却愈加地强烈:
瞧!我能控制我自己的手脚!瞧!我能自己走路!瞧!我是多么了不起!
每一项新能力的出现,都让他们自觉强大无比,并试图证明这一点,所以他们不断地发展出一些被家长认为是破坏、捣乱的行为,例如扔东西,例如什么都要咬一咬,再例如到处飞奔、摸一摸滚烫的热水壶,一旦被阻止就会发脾气进行胡闹行为。
但事实上这也仅仅是幼儿的自我感觉良好,他们会不断遭遇挫折:东西咬不动了,学走路的时候摔倒了,被滚烫的热水壶烫到了....
这些挫折让他们很受伤,试想一个自认为是的国王,现实给了他沉重一击,让他意识到自己是个光杆司令,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可以让任何人瞬间跌入谷底。

在这个阶段,父母的作用就是不断帮助孩子修正他的自恋,让他正确认识这个世界,鼓励他支持他,让他有勇气继续去探索这个世界,而不是因为挫折而放弃,更为重要的是,家长千万别在此时期就给孩子贴上了“坏孩子”,“不听话”的标签。
举个例子,当孩子发现滚烫冒烟的热水壶时,他们会想要去触摸、去咬一咬、摔一摔,他们的目的是认知这个新鲜玩意。
你会发现越是阻止,孩子就越是想方设法去触碰。此时我们可以握住他的手瞬速地去触碰并离开,让他感受到温度给他带来的威胁,同时又满足了他的好奇心;
再例如,当他开始学走时摔倒了,我们可以用愉快轻松的表情和语气鼓励他们再次站立,再次尝试迈步。

- 3岁定型成基石
基石,指的是孩子性格的基石,与这个世界相处的基石:
当孩子1岁前被及时满足,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及对周边环境的信任感,那么2岁的时候他就有足够的信心去主动探索世界,反之则显得畏畏缩缩,止步不前;
当孩子2岁初步探索世界时得到足够的支持和鼓励,那么到了3岁他就能自主面对一定的挫折,并且清晰地认知自己的能力,展现出对环境良好的适应性,反之则会展现出懦弱或者叛逆的行为表现。
到了3岁的孩子,已经完全认知到自己与母亲在身体上分离了,但心理则不一定。这份身体分离的认知会让孩子觉得惶恐还是觉得倘然,完全取决于前两个阶段家长的养育方式。

好的家长,帮助孩子摆脱困境;不好的家长让孩子泥足深陷
可以说,3岁前的孩子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摆脱婴儿心理,正确的认识自己,认知这个世界,并且从父母身上获取足够的支持和信任,以对抗那份现实世界给与他的冲击。
好的家长是千篇一律的:能保持理智和耐心,帮助孩子面对他的难题。
而不好的家长是形形色色的,他们要么一直完全脱离孩子的实际需求,用同一种方式来养育孩子,导致孩子在全能自恋、偏执分裂中泥足深陷,成为巨婴永远活在自己的一方小世界里;
要么用错误、粗暴、违反孩子实际成长规律的方式来养育孩子,最终让孩子拒绝、害怕这个世界,甚至仇视世界。
补充:保持理智和耐心,是一个总体状态,过程中有起伏、有不耐烦、不理智的状况是正常的,而不是指圣人般永远理智和耐心,望知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