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智力发展论,11个心理学家研究结果告诉你怎么提高孩子的智力

文 / 熊娃大变身
2020-02-11 09:27
"

智力作为预测个体发展差异的重要指标,父母们对孩子智力的发展显得特别关心,但智力发展也是一个争议特别多的话题,孩子的智力能够预测未来的职业或成就吗?有那些因素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呢?

"天才"儿童成长长期追踪研究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推孟从1921年开始,他从加利福尼亚州的小学挑选了最聪明的学生,对他们进行智力测试,经过几轮筛选之后,挑出了智商在140-200之间的1670名学生,推孟勤勤恳恳地为这些推孟人做了成长轨迹记录,写成了天才基因研究,最后在他费尽心血挑选的天才当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获得诺贝尔奖。而William Shochley和Luis Alvarez两位因为智商不够高,被推孟的天才选拔项目所拒绝了的儿童却得了诺贝尔奖。因此推孟用极端失望的心情在他的研究中写道:"我们看到,智力和成就并没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儿童智力发展论,11个心理学家研究结果告诉你怎么提高孩子的智力

推孟

时隔半个世纪,美国心理学家朱利安●斯坦利因受到推孟的启发后,用了45年的时间,追踪了5000多名智力资优的儿童和他们的职业发展和成就,得出了与推孟截然不同的结论。斯坦利的研究发现,测试成绩在前1%的儿童的确掌握着我们的社会,这些高智商的儿童最终都成为了卓越的科学家,学者,财富500强的CEO,联邦法官,参与员或者亿万富豪等。

斯坦利认为推孟忽略了科学思维的重要性,仅仅发掘出有潜能的孩子还不够,如果想要孩子的潜能继续发展,还需要对他们的天赋进行培养。

儿童智力发展论,11个心理学家研究结果告诉你怎么提高孩子的智力

朱利安●斯坦利

为什么推孟和斯坦利两位科学家研究的结果会截然不同呢?

推孟和斯坦利的长期追踪研究,得出的结论截然不同。这是因为他们对智力的界定方式不一样,推孟所处的时代,智力几乎等同于一个智商的分数,随着智商概念的发展,其局限性也不断暴露出来。

斯坦利界定天才儿童的方式就不再局限于一个分数,而会考虑科学思维,空间认知等。不仅如此,智力概念提出以来,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什么的争论。也从单一视觉逐渐倾向于多元视角,最早期的智力观是从心理测量的角度来提出的,也是大家最为熟悉的智力分数,智力分数如何更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儿童智力发展论,11个心理学家研究结果告诉你怎么提高孩子的智力

最开始是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提出的智力年龄,并编成了《比奈-西蒙量表》。用心理年龄来评估智力。如果儿童只有6岁,但是他却能够完成所有8岁的孩子的智力任务,那这个儿童的心理年龄就是8岁。

智力年龄:是指在智力测量表上与某一智力标准水平相当的年龄

这个方法引进到美国后,推孟发现有个弊端,那就是不便于比较。于是提出的比率智商的概念,即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的比再乘以100。可以直观地获取个人的智商分数。

儿童智力发展论,11个心理学家研究结果告诉你怎么提高孩子的智力

比率智商:是一个商数,指个人的心理年龄(MA)与其足周岁年龄(CA)的比值

但是这个方法还是有个弊端无法克服,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的增长并不是同步的,这就有可能导致心理年龄已经达到个体发展的峰值,而生理年龄还在持续增长,从而让整体智商会表现出下降的趋势。

因此,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韦克斯勒在韦氏智力测验中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

离差智商:是一种以年龄组为样本计算而得来的标准分数,可以代表被试者偏离他本人这个年龄组平均智力分数的量数

儿童智力发展论,11个心理学家研究结果告诉你怎么提高孩子的智力

韦克斯勒在韦氏智力测量表

  • 智力=100+15Z=100+15(X-M)/S
  • Z是标准分数
  • X为某人实得分数
  • M为某人所在年龄组的平均分数
  • S为该年龄组分数的标准差

离差智商是看一个人在同龄人群体中,他的智力的相对位置来评估他们的智力水平,这种评估智力的量化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用单一的分数来代表人的智力水平很多人都表示不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斯滕伯格,他就是智力测验的受害者,因为上学期间,他的智力测验的得分不到70分而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羞辱,他发誓要推翻智力测验,若干年后,他成功的成为了智力研究专家,并出了一本书,书名就叫《超越IQ》,他用"成功智力"的概念取代了智力测验得分的概念。

他认为智力测验只关注力智力的分析性智力,除此之外,用新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如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都应该包含在智力的概念中,所以斯滕伯格提出了三元智力,成分智力,经验智力,情景智力。

  • 成分智力:解决实际问题时表现于思考,计划,判断,执行等信息加工操作过程的能力
  • 经验智力:运用已有经验,以改进工作效率的能力,强调了要么是相关经验很丰富的问题,那么要考擦自动化加工的能力,要么是相关经验较少的问题,则体现了处理新异性的能力。
  • 情景智力: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改变环境适应自己或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的智力。

斯滕伯格的智力理论对于智力测验也给予研究者们很多启发,不仅要考虑测验题目对每个人的熟悉程度是一样的,而且还有特别注意到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差异性,要发展具有文化的公平性的智力测量才可以进行不同文化,不同名族,不同国籍之间的智力比较。

儿童智力发展论,11个心理学家研究结果告诉你怎么提高孩子的智力

斯滕伯格

另一位挑战智力分数的心理学家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加德纳,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水平不只是单纯量的差异,还存在结构的差异。也就是说,并没有谁比谁更聪明,而是某人在某方面比别人聪明,而别人又在另一方面比某人更聪明,他做了各领域著名人物的传记研究,提出了多元智力观。比如爱恩斯坦的空间智力特别卓越,而费洛伊德的反省智力特别卓越,但是他们在其他智力领域可能并不突出。

因此,父母们在家庭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要着重于发现孩子的智力优势领域并且给孩子提供更丰富的刺激和训练

儿童智力发展论,11个心理学家研究结果告诉你怎么提高孩子的智力

训练孩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坦诺维奇在多年智力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基础上,也提出超越智商的概念。

他认为智力不仅仅包含人类进化习得的能力,情绪化反应及丰富的学习条件,比如看到蛇会害怕,一旦学会骑自行车就会终身不忘,以及算法智力,也就是传统智力所关注的能力。还应该包含反省心智,这也是传统智力研究所忽略的部分,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很多高智商的人却总是在做一些愚蠢的决策的根源,因为反省心智对我们的心智过程进行监督,帮助我们做决策和判断,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理性的限制,趋向于一个更理性的人。

儿童智力发展论,11个心理学家研究结果告诉你怎么提高孩子的智力

智力论的发展

智力与成就的关系

从推孟和斯坦利之间的争论中,不难发现推孟发现天才儿童之后,只是客观的记录了他们的成长轨迹,而斯坦利不一样,他的兴趣并不是研究天才儿童,而是如何开发他们的智力,这就导致了两位科学家追踪的天才儿童命运不太一样的关键因素。

从智力的潜能到实际成就之间,父母们可以做些什么?

1、 帮助孩子建立智力可变的积极信念

人格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能力固定观和能力可变观,这个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有些高潜能的孩子更愿意努力让自己成功,而有些却不能。

智力固定观的孩子是一直消极心理:

比如:我做不了这件事,因为我不够聪明,他就可能会失败,或者拒绝尝试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

儿童智力发展论,11个心理学家研究结果告诉你怎么提高孩子的智力

消极情绪的孩子的智力会被抹杀

智力可变观的孩子是一直积极心理:

这种对于智力可变的积极信念能够影响孩子在认知任务的表现,以及他们与环境互动的方式。卡罗尔·德韦克的研究还表明,哪些因为自己的聪明而获得嘉奖的孩子,更容易认为智力与生俱来,不可改变。而哪些因为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称赞的孩子,则更容易将智力看成是一种可变的发展特质。

儿童智力发展论,11个心理学家研究结果告诉你怎么提高孩子的智力

积极情绪的孩子智力越来越好

因此,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提出,当孩子完美的完成一个任务时,要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过程,而不是表扬孩子聪明的特质。

2、智力潜能和实际成就之间还需要不断重复的刻意练习

专家模型研究者提出发展机制理论,他们认为重复练习对于能力的发展会产生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对于一切复杂系统,在一定的“阈值条件”下,其长时期大范围的未来行为,对初始条件数值的微小变动或偏差极为敏感,即初值稍有变动或偏差,将导致未来前景的巨大差异,这往往是难以预测的或者说带有一定的随机性

比如:孩子通过练习自己能力取得了些许进步后,就更有可能接触到更优秀的老师,更有竞争力的同伴,而一个更优质的老师可能有会给孩子创造出强度更高的主动练习,与其他高潜能的学生的交流的机会,然后开发出新的练习方法,这些新的变化会导致该学生在能力上的急剧提高。

因此,专家模型的研究者认为,练习的数量会决定最终的能力水平,而不是先天禀赋,但也不会彻底的排出基因的作用。那为什么并不是所有经过大量刻意重复练习的人都会成为领域的专家,甚至影响世界的人呢?正如下图所示

儿童智力发展论,11个心理学家研究结果告诉你怎么提高孩子的智力

从相同的起跑线出发,有的人成为世界级高手,有的人发展受阻,有的人放弃了发展,主要的原因是这些人缺少了坚韧的意志力和没有明确的目标感。

3、培养孩子的人生目标和锻炼孩子坚韧的意志力

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家Angela Duckworth提出的另一个概念也非常具有启发性,她认为无论身处哪个领域,高成就者都怀有一个相当惊人的决心,这种决心表现在两个方面。

  • 第一:他们具备更多的坚韧和勤奋。
  • 第二:他们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这种激情与毅力的组合,就是一个人坚毅品格,我们的智力潜能是一回事,如何发挥智力潜能又是另外一回事,孩子将来的成就有多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智力可变性和坚毅品质。因此父母们在家庭教养中要多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助孩子建立明确的愿望,培养孩子达到愿望目标的能力持续增长,并认可孩子的努力结果,给予相应的鼓励。

".jp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