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9个月婴儿实验,他的教育方法坑害千万孩童!如今却在中国流行

孩子应该怎样成长?我们每个人都会当一个孩子,却不一定会当一个大人。那些小小的天使从襁褓中偷偷看你一眼,你能感到世间所有美好朝着你微笑。培养一个孩子,难;但陪着一个孩子成长,用爱去关怀他,帮助他,那就非常简单了。
起源
在巴甫洛夫的关于条件反射的实验成功之后,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约翰·华生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能够建立起暂时的神经联系。为了证实这一假说,他进行了实验。
华生挑选可9个月大的幼儿小罗伯特进行试验,因为小罗伯特的母亲穷且没有文化,华生轻易的用一天一美元获得了她的同意,事实上,上世纪20年代的一美元,足以支撑一个普通家庭一日的正常开支。
除此之外,小罗伯特还表现出“镇定而被动”的特性,而这样的特质,对于情绪有关的心理学实验,无疑是难得的“实验材料”。
开始的两个月,华生让小罗伯特试着和动物们相处,很快,他们之间建立了情感联系,相处的也非常融洽。之后,华生在小罗伯特的旁边放了一只小白鼠,好奇的孩子试图接触小白鼠的时候,华生在他背后使劲敲击一根铁棒,发出巨大的声响。小罗伯特害怕极了,浑身抽搐起来。
但华生依然不停止,仍旧在他背后发出巨大的声响,小罗伯特坐在垫子上哇哇大哭。后来,每当小罗伯特试图接触小白鼠时,华生都像这次一样敲击铁棒并发出巨大的声响。多次之后,小罗伯特只要看见小白鼠,就会浑身抽搐并且哇哇大哭。

华生接下来,用不同的动物,按照小白鼠的方法进行实验,到了最后,小罗伯特只要看到毛茸茸的东西就会感到恐惧并产生剧烈的反应。
此时,实验产生了这样的效果,小罗伯特对原来的中性刺激产生了条件反射,也就是说,“学习”发生了。
因为这个实验,华生认为:人的恐惧,是完全可以被训练,改造的。于是,他信誓旦旦的宣布:“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从此,华生的哭声免疫法诞生了,他也成为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这套方法在当时风靡美国,甚至于影响了几代美国人。
哭声免疫法
哭声免疫法由类似《美国人带婴幼儿的17个绝招》等文章飘洋过海来到中国,文章说,孩子在哭的时候一定不要去管他,在不哭的时候才可以去抱他,这样才能养成一个不爱哭的乖宝宝。
哭声免疫法,在美国坑害了万千孩童,甚至于整整几代人都深受该方法的影响,长大后出现心理问题。
在哭声免疫法来到中国的早期,父母们都坚信这个方法能够改善孩子的哭闹,在中国流行起来,大多数家庭相信这是美国的先进方法。直到几年后才爆料出哭声免疫法的危害。

这个方法与华生的实验结论完全契合,孩子的哭泣得不到应有的反馈,同时,不哭泣得到了鼓励。那么孩子就会自然而然的减少哭泣的行为。从华生的理论而言,这种针对孩子的学习行为而采用的教育方法是完全合理的,事实上,采用这种方法的父母到获得了一个不爱哭闹,不烦大人的“好孩子”。
这样的“好孩子”真的是“好”孩子吗?
众多事例证明,哭声免疫法在当时就起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马伊琍也曾发微博称,用哭声免疫法后,两天晚上就改变了女儿半夜哭闹的习惯。但是也在半年之后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停止使用哭声免疫法。
创始人华生的大儿子多次自杀,终于在30岁时自杀身亡,其前妻的两个孩子,儿子流浪为生,女儿也多次尝试自杀。曾经被采用哭声免疫法的美国孩子,长大后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
在华生的理论来看,哭声免疫法是没有问题的。但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大阶段角度来讲,出生至1岁的婴儿还处于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阶段,得不到温暖的照顾,可能会让他们内心产生持久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在这期间,婴儿必须学会相信别人是可以照顾好自己的。如果照料者行为前后不一致,婴儿可能认为世界是危险的,是不可信或不可靠的。健康人格需要信任的基础,人才会冒险探索未知的世界,婴儿也一样。父母不能及时对婴儿的哭声做出反应、给予安慰,就算事后补救,婴儿的内心也已经形成了不信任和不安全感。

出生是一个危险和痛苦的过程,婴儿从柔软、温暖的子宫降落到这个寒冷的、刺眼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婴儿开始经历寒冷、疼痛、饥饿。如果可以,他们十分愿意每一分钟都呆在妈妈怀里,在那里他们可以闻到熟悉的气味,耳朵贴在妈妈身上还能听妈妈的心跳声,就像是还在妈妈子宫里一样,这会让他们觉得很安心。
就像我们长大以后,如若遇到害怕的事情,如果有爱的人紧紧地搂抱住我们,我们便不会一惊一颤地发抖,长大了尚且需要这样的及时拥抱,当我们还是幼小的婴儿时又怎么能缺少呢?
如今,大多数家庭已经了解到哭声免疫法的实质并能够对其拒之门外,可是受哭声免疫法戕害的孩子们已经踏上了那条注定错误的人生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华生,还是他的推崇者,以至于所有愿意采用哭声免疫法,狠心的父母们,没有一个是无辜的,唯一可怜的,只是那些孩子们,此方法还坑害了千万孩童。
孩子们降生之时,带着世间一切美好的愿望,可是世界却让他们心碎。我们可以接受任何所谓的“培养一个好孩子”的技巧方法,但是却永远不要忘记:对于孩子们,爱和拥抱是让他们健康成长的必要因素。
文/朱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