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启蒙第一课,只会数数是远远不够的
一般幼儿三岁可正式开始数学启蒙,但在启蒙之前父母都应该了解关于幼儿数学的三个核心理念:
1. 数学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方式
2. 幼儿有其独特的认知规律
3. 游戏是儿童最好的学习方式
这三个理念在上篇文章掌握这三点,就能让孩子的数学学习终身受益已有所概述。简而言之,数学启蒙就是儿童在游戏中逐渐建立起抽象思维的过程。

说到数字启蒙,可能大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从1数到10,认识数字,这是孩子的本能,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物体,自然而然就想搞清楚物体的数量。但可能大多人并不知道的是,我们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其实在中国才有几百年的使用历史,以前使用的是算筹计数,发明于大约春秋战国时期,还有罗马数字等等。在漫长的人类文明演中,世界上不同地区存在着多种计数方式,对于数字启蒙,如果仅仅是记住数字,会数数,那就错过了理解数字本质的含义,忽略了数字其实是经过两层抽象才得来的,对数字的理解先是具象化,再是形象化,最后才是抽象化,这是一个逐渐建立抽象思维的过程。
所以,面对数学启蒙的第一课——数字1到10,该如何学习才是合理的呢?
就像人类最开始接触到数学时那样,他们用石头或者结绳来记录一个数量,多了一只羊就增加一个石头,少了一只就去掉一个,这里面就包含了一一对应的概念和集合的概念,知道石头跟羊是对应的,这堆石头就是用来记录羊的数量的,而不是将羊和牛混在一起。又因为人类天生有十根手指,所以他们也会用手指来比划物体的数量,从一根手指到十根手指,表示不同的物体数量。
再慢慢的,文字发明了,为了传播的方便,就逐渐发明了不同的符号来表示数量,有罗马数字、阿拉伯数字、中国的算筹计数等等。不同的智慧民族不约而同的创造出了数字符号,而今天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只要看到符号3,我们就知道它是什么意思。所以,在掌握数字符号之前,涉及到的概念有分类、对应、符号演变、比较、排序等等;我们的数学启蒙就是要重现这一系列过程,而非只是记忆数字。
数字的不同概念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只有先理解了分类和配对的概念,才能建立起数数的概念。同样,掌握了数量概念之后,才能进行比较和排序。这是人类对数学认知的演变过程,也是建立起儿童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式,只不过我们把这个认知过程在时间上大大压缩了而已,但并不代表认知步骤可以省略。所以我们根据这些理念设计的课程就体现了这样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一共分为10个小节,(详情关注公众号:一点幼儿数学):
- 卡片分类
- 一一对应
- 记数符号
- 手指符号
- 数字符号
- 数量匹配游戏之抽乌龟
- 数量匹配游戏之接龙
- 比较数量
- 数字排序
- 序数
每一节课都是采用亲子游戏的方式开展,轻松上手,有趣有效。一个小节针对一个核心概念,循序渐进,直到10节课全部完成之后,还有一个创造力练习,将前面的概念融汇贯通,运用所掌握的技能,以讲故事或者涂鸦的方式输出作品,来证明对本单元课程是真正的理解了,掌握了。
游戏采用了卡牌桌游的形式,一方面是为了从整个单元来考虑,而非针对每个小节单独设计,这样保证了概念进阶的整体性,减少了父母的学习成本;另一方面采用纸牌也能降低购买成本和使用成本,让更多的家庭使用这套课程。
相信每个父母拿到我们卡牌的游戏指导时,都会会心一笑,因为这些游戏都是我们8090后父母小时候玩过的,只不过结合儿童学习的特点和每个小节的主题进行了改进或整合,这样的亲子游戏寓教于乐,不仅能启蒙数学思维,还能增进亲子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整个3-6岁幼儿阶段的数学启蒙,可以分为12个单元:

想了解更多,请关注公众号一点幼儿数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