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培养:孩子自卑or自信的基石,是10~16个月的教养方式

文 / 育儿充电桩
2020-02-19 17:46
"

孩子已经开始蹒跚学步了,看着眼前这个一晃一晃还走不稳的孩子,妈妈对他的未来有无限的期待:

妈妈希望他能成为一个自信、勇敢的孩子,但是他好像并没有我所期待的勇敢,反而有些胆小,他总是一摔倒就哭着看向妈妈...

到底...要怎么样培养他的自信?怎么样让他勇敢一些?

我...能成为一个好的母亲吗?

期待的目光之下,是对孩子未来及自身能力的担忧,但这份担忧,如果妈妈能掌握孩子心理发展区间:“实践期”的知识,就完全可以信心满满地说:“我可以!”

亲子关系培养:孩子自卑or自信的基石,是10~16个月的教养方式

实践期是什么?

解决这位母亲的担忧并不困难:让孩子成长为自信勇敢的孩子,她仅仅需要一份知识:10~16个月的孩子,进入了实践期的心理发展区间,及其应对方式。

  • 实践期--分离期的第二个亚型

孩子从6个月开始,心理发展就进入了分离期的阶段,分离期的总目标是心理上认知与母亲是两个独立个体,并完成内在自我的建设。

分离期的第一个形态是孵化期,第二阶段就是实践期,普遍从孩子10个月就出现,直到16个月龄结束。

亲子关系培养:孩子自卑or自信的基石,是10~16个月的教养方式

  • 实践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约莫在9~10个月龄的时候,孩子会发展出新的能力:自主行走、语言系统开始发展。这些新的能力就加大了孩子对自己身体、肌肉感觉各方面的探索,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而这个时候,孩子的自恋使然,他们认为自己是天下无敌的存在,所以一开始呈现勇敢、自信、积极地探索状态,此时孩子的自恋到达顶峰。

此时的孩子,会把母亲当成“基地”:走出去几步,然后回到母亲的怀抱。就好像把电量用完了,回到母亲身边充电一般--他从迈步中获得自信,同样也消耗自信(自己并不如自己想象的强大),回到母亲身边重新获得力量,再次出发。

此时的孩子,最需要的是母亲的共情去满足自己的自恋需求,形成最初的自信基石。

一个好的母亲在这个时候会充分满足孩子这种无所不能的自恋需要;

而如果母亲所供出的情感是不精确、不及时的,不能满足孩子内心自恋的需要的,那么就形成了最初的自卑心理基石;

亲子关系培养:孩子自卑or自信的基石,是10~16个月的教养方式

如何运用实践期的知识,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的基石

处于实践期的孩子,一方面想挣脱妈妈的怀抱,独自去探索世界;另一方面以妈妈为心理安全基地,稍一离开就害怕妈妈消失。

在这个时期,我们可以怎么样应对?既满足孩子自恋的需求、依赖的需求,又能让他开始学会独立,获取自信。

  • 此时两个游戏会帮助到家长和孩子:

第一:躲猫猫

对于处于实践期的孩子,躲猫猫是对他们非常重要的游戏。躲猫猫,是妈妈躲起来一会儿,而孩子找的游戏,而这个游戏的特质是:消失-出现;

这个时期的孩子并不知道客体永恒性(即看不见也存在),只要见不到妈妈(包括任何东西),他们就会认为妈妈消失了,不存在了。

而躲猫猫游戏,可以让孩子体验到这一点,妈妈反复的消失,而又出现,渐渐地孩子就能理解,即便看不到妈妈,妈妈也是存在的,也就意味着孩子明白了他心中的安全基地并没有消失。

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安心走得更远,更自信。

亲子关系培养:孩子自卑or自信的基石,是10~16个月的教养方式

第二:“来抓我呀”

这个游戏很简单,当孩子挣脱母亲的怀抱跑出来后会回过头来看妈妈,仿佛在说“来你抓我呀!”,他想逃离母亲,突然引起母亲的注意。

而突然跑掉,妈妈会跟在后面,突然把他抓起把他抱起来,再放下,孩子又会跑、母亲再次抓住他。

这个时候孩子是快乐的、兴奋的,是愉快的,因为他在逃离母亲然后又被抓住后,他会体验到可以操作母亲这种控制感和自尊感。

通过这份控制感和自尊感,孩子的自恋需求就被温柔的满足了,证明了他的强大,如此一来,他敢独自迈步的距离就更远了,自信也更强了。

亲子关系培养:孩子自卑or自信的基石,是10~16个月的教养方式

  • 培养孩子自信的过程,是对妈妈的提醒

好的父母,是懂得爱同时又懂得放手的父母。培养孩子自信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妈妈的提醒。

前文所述,孩子返回来找妈妈的时候,就仿佛耗尽电量般,寻求妈妈为他“充电”。而好的妈妈,就仿佛生活中的充电桩那边站在那里等待孩子回来充电,而不是粘着孩子,一直担心他“没电”。

包括“你来抓我呀”这样的游戏,同时也是在提醒着母亲:孩子已经有能力奔跑,让他自由地奔跑,而又在他需要你的时候,出现在他身边,拥抱他包容他的情绪。

育儿充电桩,两个孩子的父亲,育儿经验丰富,熟悉幼儿心理,同时也是为新手父母排忧解难的好帮手,欢迎关注转发!

".jp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