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新观点:亲子共读的经验分享

文 / 鸾音重现
2020-02-20 18:04
"

当您摆脱功利思维面对人生时,一个全新的世界将会出现在自己眼前,这是每一对父母都会遇到的, 今天让我们从孩子读什么的原则说起!

国学新观点:亲子共读的经验分享

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孩子兴趣入手选择读物。


1、父母给孩子什么?

孩子是为了知道一些知识而学习,是为了一时喜好而学习,还是为了自己特别想要而去学习,效果差别很大,是父母给孩子选择读物时,最应该考虑到的要素。

2、孩子的兴趣点是什么?

孩子有未知的事务都有兴趣,但是什么是自己真正愿意长时间坚持的兴趣,则需要父母付出耐心,长时间的观察,才能知晓。

3、学习和兴趣间的平衡

学校教育的是基础知识和共性的知识,是让孩子具备自我学习能力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知识的应用与拓展,这两者之间是互补的关系。不能与社会结合的知识,学了没用等于没有学,应该在“学、用”之间达到平衡,由基础促进应用,由应用引发对基础学习的兴趣和迫切感。

国学新观点:亲子共读的经验分享

二、“知行合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应用知识的环境。


对于学到的知识,孩子如果没有应用的场景,就很难对学习产生持续的兴趣。此时,父母应该费点心思,给孩子不断创造应用的场景,不论是生活、学习课件或是游学等等,都应该让孩子能看、能到、能体验,了解到自己学习的知识是有用的。渐渐地,学而用之,将知识转化成经验,成为自己的智慧,在自己的成长中受益,正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

国学新观点:亲子共读的经验分享

三、“文质彬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虚浮)”,让孩子的天性和知性保持平衡,是考量学习程度的重要标准。


孩子的天性纯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行动力,但是,一味求突显天性,则其行动中缺少规制意识,很难适应当今的社会生存环境;但是若过分强调规则、制度,则会压制、甚至损害孩子的天性,变成一个唯唯诺诺、惟命是从的人。所以,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父母的引导孩子掌握新的知识,明白理性的重要性,又要保护孩子的天性,不被外界规则过分压制,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和行动力,这个平衡的尺度,每个孩子都不同,是需要每一位父母、教师多花时间来观察思考的,并找到可行途径和办法。


未来的社会,是个需要创新能力的社会,人人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适应、不断地创新;若是还是延续昨日的思维习惯,原搬照套、简单奉行,未来如何,细思极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