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骂上热搜的少女,喊出了无数孩子的心声:内向的我,不够好吗?

“我讨厌自己。”
说出这样一句话的人,正是被热播剧《想见你》的女主陈韵如。

屏幕中的陈韵如,17岁,沉默寡言,不喜社交。
她明明很优秀,可是性格内向的她,从来得不到周围人的肯定。
父母不重视她,弟弟嫌弃她,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她,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直到有一天,活泼开朗的黄雨萱魂穿了她的身体,所有人对她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同一个皮囊,性格不同,待遇就有着天壤之别。
内向者黯淡无光,得不到爱,外向者光芒万丈,可以处处感受到温暖。
所以,之后的陈韵如才会不遗余力去地假装黄雨萱,只为留住所有人对自己的好感。
然而,她那些刻意的伪装引起了观众的反感,网友们还把她骂上了热搜。

与此同时,也有无数人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确实,对于大多数内向的人来说,在没有长大之前,都想要活成讨人喜欢的黄雨萱。
因为和剧中的陈韵如一样,每个内向孩子的背后,大多都有一对忽视自己的父母。
他们厌恶孩子的沉默,努力地让他们变得活泼。
他们提醒孩子的普通,认为外向就意味着优秀。
剧中的陈韵如,在天台上大喊:我讨厌这个世界!
似乎是代表一类人,发出了心底的声音:爸爸妈妈,为什么你们不喜欢真实的我?

父母对性格的偏见,伤孩子最深
“那些喜欢独处,或是乐于自己一个人钻研的孩子,常常被视为局外人,甚至是问题儿童。”
这是美国作家苏珊·凯恩在一次演讲中所说的话。

诚然,这就是包括父母在内的大多数眼中的内向者。
若是孩子沉默寡言,就觉得他可能是封闭。
若是孩子喜欢独处,就觉得他太过孤僻。
总之,很多父母眼里的内向,不仅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缺陷。
而父母对性格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了孩子的心理状态。
曾看到一群内向的网友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
自己不喜欢说话,每次和父母一块出去,回家后肯定会被训斥,父母的脸色变成童年的阴影,成年后便习惯性地回避各种社交。
伴随着“孩子这么内向,长大后肯定没有出息”的声音长大,尽管现在的他已经成年,依然时常感到焦虑。
童年里父母看待性格的脸色,就是孩子信心的基点。

内向的孩子得不到赞美,便下意识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今后若是遇到成长的机会,也不敢主动去争取。
腼腆的孩子被父母贴上了不好的标签,视父母为权威的他们,尽管今后再努力,也无法让自己变得信心十足。
有人花了十年的时间跟拍了几个孩子。
其中有一个辰辰的女孩,小时候很安静。
这个内向的她,在妈妈的眼里是“古怪”的,不正常的。

结果,十年后的辰辰,很少父母交流,习惯沉默,经常会感到孤独,还会在床头放刀。
在父母的性格偏见中长大的孩子,可能需要用一生去治愈和修复自己。
要不,他们为了符合期待伪装自己,要不,他们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彻底放弃自己。
或许,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不是他自身的性格,而是他对自身性格的判定。
毕竟,当一个人在“内向是一种缺陷”这种论调中长大的时候,他又能如何认识自己,突破自我呢?

父母逼孩子改变,只会适得其反
如今的比尔·盖茨家喻户晓,如果哪天比尔盖茨的父母写出了家庭教育的秘籍,肯定被很多人视为圭臬。
然而,在教育孩子这个方面,比尔·盖茨的父母也走过弯路。
纪录片《走进比尔:解密比尔·盖茨》,就曾提到了这一点。
童年时期的比尔·盖茨,在大家的眼里,是一个很自我、不合群的人。
在学校的时候,他总是独来独往,虽然在数学方面他很有天赋,但也因此成了别人眼中的怪人。
回到家中,他喜欢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短则几个小时,长则几天。

他这种极度内向的性格,让父母很担心。
每个不符合社会总体期待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对焦虑的父母。
比尔·盖茨的父母亦是如此,他们担心孩子的这种回避型人格会阻碍未来的发展,于是,母亲便经常在他耳边唠叨,督促他外出交友。
可是,这种带有强制性的命令和指导,不仅没有奏效,反而直接导致了比尔·盖茨的反抗。
他的情绪变得暴躁,会对母亲大喊大叫,甚至,当着所有家人的面,对妈妈出言不逊。
那时的他,对心理医生说:“父母的自以为是,让我很苦恼……”

每一个内向的孩子,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如果说外向的孩子擅长从外界汲取能量,那对于内向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能量指向内部,更擅长在独处和思考中获得满足。
父母在不理解的前提下,就擅自强迫孩子去变得活泼开朗,只会给亲子关系带来伤害。
曾有研究表明,性格特征是一个人固定的底色,难以改变,且伴随终生。
那些在童年时期表现出腼腆、内向的孩子,在成年之后,他们的性格依旧是内向的。
所以,一味地逼迫孩子扭转性格,不但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而且还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恰如比尔·盖茨的家庭教育,父母的强制,直接引发了亲子关系的危机。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内向是对内向者的保护,外向是外向者的嘉奖。两者只有差别之分,绝无是非对错之分。”
如此看来,父母的强制,是在逼孩子伪装,焦虑过多,就是在为难自己。

内向是一种天赋,需要父母的引导
内向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天赋。
与善于交际、广泛涉略的外向者不同,内向的人更能充分地专注于一件事情,并且更懂得延迟满足。
而专注、忍耐、执着,恰恰就是成功者的必备品质。
这让我想起了作家三毛。

少时的她,是一个十足的孤僻女孩,她曾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初中没毕业就选择了辍学回家。
一个内向且叛逆的孩子,在别人看来,几乎是无可救药了。
但是,三毛的父母面对这些,没有埋怨,也没有采取强硬措施,而是选择了理解、认同和引导。
三毛爱好读书,父亲每天回到家,就教授她古文和英文。
三毛喜欢画画,父母也选择了支持。
后来的她,留学三个国家,写出了无数动人的作品,成为了当时炙手可热的女作家。
别人眼里的问题少女,经年之后,成了众人中的佼佼者,三毛的转变,除了她自身对文字的热爱和坚持,自然也离不开父母的教诲。
每个内向的孩子,都可以成为一道耀眼的光,关键是:
父母接纳孩子的性格,培养孩子的能力,引导孩子挖掘自己的潜力。
最好的教育方式,从不是按着自己的要求,给孩子画一个框,而是以孩子的性格底色为基调,助他成长。
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性格的态度里,就藏着孩子的未来,父母的教育方式中,已经限定了孩子未来的高度。
为人父母,习惯给孩子贴负面标签,得到的回馈,是他成年后自卑怯弱的个性,不确定的将来。
作人家长,擅长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努力培养子女的特长,最后的成果,如果不能使他成为强者,至少会让他拥有一个精彩快乐的人生。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树苗,只有父母以耐心浇灌、以爱施肥、以包容除草,才能茁壮成长。
家庭教育这件事,从来都不是一厢情愿,而是以子女为本。
七月橘:《娇娇妈》特约作者。眼观世间冷暖,笔触书中悲欢,坚信文字的力量。
嗨,我是娇娇妈,专注于服务数百万妈妈的家庭教育平台。我的文,偶尔理性冷静、偶尔温暖深情。但愿,我们相识后,你懂自己也懂孩子。娇娇妈(ID:jiaojiaoma8)。本文由公众号娇娇妈原创,转载请联系微信号(ID:judushu)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