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婴儿嘴里刮不下来的奶渍,可能是得了雪口病!

文 / 万小孚
2020-02-29 00:46

很多家长认为宝宝的口腔里没有牙齿,宝宝的口腔问题暂时还不需要关注,但其实不然,有的宝宝出生后不久会在口腔内出现白膜,这是一种常见的儿科口腔疾病——鹅口疮,也叫雪口病。

什么是鹅口疮?

鹅口疮的主要表现是在宝宝的口腔粘膜及或舌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也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白斑周围多无红肿。有时候,宝宝口腔里滞留的奶块很容易与鹅口疮相混淆,但奶渍比较容易擦除。


如果家长发现宝宝的舌头、上腭、颊粘膜上有小白点,先用温开水或棉签轻轻擦拭,如果白色斑块刮不下来,或者刮下斑膜后,留下了潮红色的粗糙创面,那么提示孩子有鹅口疮。

而且得了鹅口疮的宝宝吞咽时可能会有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严重时宝宝会同时伴有发热、流口水、烦躁不安。


如果鹅口疮没有及时处理,受损的黏膜治疗不及时会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严重者可蔓延至食管、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

为什么宝宝会长鹅口疮?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内粘膜炎症,白色念珠菌是真菌的一种,存在于正常的人体内,喜欢阴暗,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比如宝宝的口腔或尿布区域。营养不良,腹泻,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宝宝更容易患鹅口疮,因为细菌被杀死后会使白色念珠菌活跃,从而引发鹅口疮。

或者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也可能引起鹅口疮的发生。


如何治疗鹅口疮?

虽然严重的鹅口疮听起来很可怕,不过大多数没有基础疾病、没有长期使用抗生素、没有营养不良的健康宝宝即使生了鹅口疮,也大都是轻度的,妈妈可以在家给宝宝治疗。


鹅口疮的处理方法:


喂奶或进食后,用2%~5%碳酸氢钠(小苏打)清洗宝宝的口腔。


然后涂抹制霉菌素,把它碾成粉末后,放到油剂(可以是孩子吃的VD或者AD滴剂,也可以是甘油、食用油等)中配成溶液,用棉棒蘸溶液,涂抹宝宝口腔里面所有有白点的地方。


每次大约使用2ml左右,直到口腔内完全没有白点,再巩固2-3天左右,总共大约10天左右。


要放冰箱冷藏保存,否则会失效。


治疗的同时,母乳喂养的妈妈,建议也使用制霉菌素涂抹乳房。如果经过以上处理,鹅口疮仍然不愈,建议去医院就诊。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用药。

很多孩子的鹅口疮反反复复,这里提醒各位家长,治疗和用药一定要规范,药物用量不足、浓度不够,或者使用时间短,都会导致复发。


如何预防鹅口疮?


保持宝宝口腔清洁是最重要的手段,关键是妈妈的卫生习惯要做好。



  1. 妈妈们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和乳头,而且应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宝宝时要先洗手;


2. 宝宝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


3.最近由于疫情发生,有的妈妈在家里用84消毒液处理宝宝用品,给宝宝使用湿巾消毒,这样让细菌都没有了而真菌活跃。


4. 再就是抗生素的使用需要慎重,特别是广谱的抗生素,它们会导致口腔内的细菌大量死亡而让白色念珠菌生长。


因此,宝爸宝妈们一定要避免上面的做法,减少孩子鹅口疮的发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