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了妈宝男咋办?宝妈你不懂养育的目的,要懂得放手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有一个观点,那就是6个月前的婴儿和妈妈处于正常共生期。之后的共生都是病态的。
这句话不好理解。我们来解释一下。
女子怀孕时,孩子跟母亲共用一个身体,这时候属于共生期。孩子刚出生,需要母亲的照顾,母亲的乳汁。这时候极度依赖母亲。这时也是共生期。
这个时期持续到6个月,孩子慢慢开始探索外面的世界,母亲在照顾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提供支持,让他们走向更广大的世界。
如果母亲做不到这点儿,那么孩子就可能成为妈宝男。

有些妈妈离不开孩子
孩子和母亲是逐渐分离的,母亲培育一个孩子就是为了让他们走向更广大的世界,而不是把孩子限制在身边。
有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妈妈,而是妈妈离不开孩子。
比如有些女性离异,成为单亲妈妈,特别没有安全感,时刻盯着孩子,和孩子相依为命,在感情上特别依赖自己的孩子,从而把孩子束缚在自己的羽翼之下。
有些妈妈永远将孩子看成自己的小宝宝,对孩子照顾备至,不忍心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成长。当孩子长大,要离家了,他们就痛不欲生。束缚了孩子的脚步。
久而久之,孩子也习惯了。从内心里离不开妈妈,需要妈妈的建议、照顾,哪怕他已经娶妻。

养育的目的必须是走向分离
婴儿离不开母亲,离不开家庭,这是正常的。当孩子慢慢长大,家长应该提供支持,而不是担忧。
要让孩子尽可能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妈妈和孩子的关系更近,这时候不易接受孩子的离开,担心自己的小宝宝会受到伤害。这时候爸爸的作用就明显了。
爸爸要推孩子一把人,让孩子出去“闯荡”,交朋友。
不然,将来孩子从生理和心理上都不是一个正常的人,无法在这个社会上获得幸福。
即使有了自己的家庭也黏黏糊糊分不清楚,两个家庭之间碰撞不断,如何幸福?

国外很重视母子分离,所以他们很早就分床、鼓励孩子经济独立。我们国家很少有这样的意识,所以“巨婴”很多。
在中国的家庭中,情绪占有很重的地位,大家处理事情都比较情绪化。会以爱的名义产生各种冲突,这都是“分离”不彻底的表现。
家长要更好地培养孩子,就要懂得放手。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的隐私,给孩子说不的权利,鼓励孩子走出去,跟朋友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