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矛盾都源于错误沟通方式,家长“否定”之前,先想想这些问题

文 / 小鱼奶爸日记
2020-04-02 08:31
"

文|小鱼奶爸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我们经常用“打不死”这个词来形容小强,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朋友一定也算得上是自带抗打击属性的小生物。

他们的做法和想法,几乎每天都要遭到好多次家长的否定,但他们还是屡试不疲;事实上,家长还总是“恶人先告状”的那个,对所说的那些“不”充满无奈。

我们是否听过孩子问:

  • 妈妈,我可以去看一会电视吗?
  • 妈妈,我想把这个玩具拿到楼下去玩;
  • 妈妈,我今天可以少写一页数学题吗?

作为家长的你,是否说过这样的话:

  • 你不能总是看手机屏幕;
  • 不能拿就不要拿,摔碎了吧,真笨;
  • 你不能把你的玩具扔得到处都是;
  • 你不能喝那么多饮料......

大多数家长应该对以上的内容都十分熟悉,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家长们的答案一定是“不可以、不能、不行”。

亲子矛盾都源于错误沟通方式,家长“否定”之前,先想想这些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你的“不”也是为了孩子好。

但我们是否考虑过,爱的表达方式是否正确,是否容易被孩子所接受,会不会伤到他们?

亲子矛盾都源于错误沟通方式,家长“否定”之前,先想想这些问题


01经常说“不”,会对孩子产生多大的影响?

1)性格极端

从小开始,想法、决定就被父母所谓的“对你好”否定,于是孩子便对成长环境形成一种习惯,被否定、打压、成为习惯,变得越来越没有信心。

从自己不敢做决定,到后来不想自己做决定,孩子的内心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他会认为自己做不好所有事,不敢表达想法,别人的想法也很轻易地就可以左右他,形成“讨好型人格”。

当然,也有些孩子性格倔强,父母越是不赞同的事情他越想要做,总被说“不”,形成“叛逆型人格”。

2)影响日后的学习生活

孩子对一切事情都充满着好奇,也正因这种好奇的激发,孩子们对生活以及学习上的事情有强烈探索欲。

大多数孩子小时候都害怕父母,一旦父母说不可以、不行,他们可能就会停止本打算要做的事情。

亲子矛盾都源于错误沟通方式,家长“否定”之前,先想想这些问题

被父母从小到大否定,便容易变得畏手畏脚,长时间胆怯、畏惧,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很难主动,只是习惯性地被动接受老师给予的知识,这种影响可不小。

3)疏远亲子关系

孩子小时候,面对父母的“不”总是很乖巧,父母也以此为荣,常和其他叔叔阿姨夸赞自家孩子懂事。

小时候父母是孩子的天,父母说什么孩子会听什么。

但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有了自己的朋友和小天地,哪怕只有一个人支持他、赞同他,也会感到莫大的安慰。

逐渐他会发现,父母嘴里经常说的“不”,只会让他觉得家里——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很压抑。

在自己最亲的父母这里都得不到肯定与支持,只能逃离,最后亲子间的鸿沟就真的不可逾越了。

亲子矛盾都源于错误沟通方式,家长“否定”之前,先想想这些问题

说话是门艺术,你想表达的意思换句话、换个语气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

亲子间的矛盾,都源于错误沟通方式的,因此父母和孩子说话同样要讲究“战术”,别“为孩子好”却伤了他。

比如同样培养孩子的习惯,家长如果用下面的这些方式,要比说“不”容易接受多了。

亲子矛盾都源于错误沟通方式,家长“否定”之前,先想想这些问题


02用肯定代替否定

无论多大年龄的人,都不喜欢被否定,久而久之自信心与探索创新精神会被严重打击。

何况,几岁的孩子心灵更加脆弱,需要肯定和鼓励进行滋养。

如果父母能把否定变为肯定,不仅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家长也能给宝宝在语言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不要说“你不要总是看手机屏幕”;

改为“妈妈也想要你的陪伴,把手机放下一会,就陪妈妈玩玩吧。”

不要说“不能拿就不要拿,杯子摔碎了吧,真笨”

改为“这个杯子很烫,没拿好碎了也不怪宝宝,下次摸一摸烫不烫,再去拿就好了。”

不要说“你不能喝那么多饮料”

改为“喝多了饮料,牙齿里的虫子就会爬出来的,要让虫子好好睡觉,别出来。”

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教育,以孩子喜欢的方式教育,慢慢就会发现,你的孩子越来越懂事,亲子感情自然也就拉近了。

亲子矛盾都源于错误沟通方式,家长“否定”之前,先想想这些问题

亲子矛盾都源于错误沟通方式,家长“否定”之前,先想想这些问题


03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让步

要求一个两岁小孩认识所有汉字,显然是不可能的;要求一个五岁孩子自己洗衣服也无法做到。

换言之,如果孩子的年龄还小,就代表着他不能像大人一样完成事情,我们必须拥有同理心。

事实上,除了行为方式不同,孩子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差距。

家长是成年人,但孩子还小,我们应该考虑到哪些事情他做了是可以原谅的,哪些事情是他这个年龄完全能做好却没有做好的。

相对应的是,在应该让步时做出让步,不应该让步时一定要严加管教。

如果一个初学吃饭的宝宝把餐盘里的食物弄得哪里都是,就值得原谅,因为他拿餐具还不熟练,避免不了饭菜掉落。

但如果一个7岁小朋友在公园里抢了另一个小朋友的玩具,一定要指责,因为7岁已经知道别人的东西不能乱抢的道理,这是礼貌与教养的问题,要告诉他这是“不”能做的。

无论是这个年龄值得原谅的、不应该被原谅的,只要做错了,我们都要以合适的方式教育,并告诉孩子我们生气的原因,这比打骂更有意义。

亲子矛盾都源于错误沟通方式,家长“否定”之前,先想想这些问题

亲子矛盾都源于错误沟通方式,家长“否定”之前,先想想这些问题


04在有限的范围内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做一个好家长,并不是指所有事情都帮孩子想好,要适当把选择权放给孩子。

有限的选择会提高孩子的自主性,培养自信,与此同时也能在家长的掌控范围内。

  • “当你考虑早饭要给孩子做什么的时候,可以问问孩子他想吃豆浆油条还是水煮蛋和粥”;
  • “当你考虑孩子要穿什么的时候,可以问问她想要粉红色还是白色的裙子”;
  • “当你考虑今天读哪一本绘本时,可以问问孩子他想看哪一本”;
  • “当你考虑买哪一个玩具回家时,可以问问孩子他想要奥特曼还是蜘蛛侠”;

曾有人做过这样一项调查,一群孩子被分为两组,一组被父母送去已经选择好的兴趣班,另一组让孩子自己选择,是学画画还是唱歌。

上兴趣班时,第一组孩子很被动地接受老师传递的知识;面对第二组孩子,老师说这是你们自己选择的,一定要努力做好。

一段时间后,第一组的孩子学习效率不高,也没表现出什么兴趣,而第二组的同学积极性却很高。

在有限的范围内把选择权给孩子,让他们有选择的机会,感觉自己被尊重,便能激发孩子的热情。

他们知道,那是自己的选择,慢慢的就会提高责任感,增强主动性。

亲子矛盾都源于错误沟通方式,家长“否定”之前,先想想这些问题

亲子矛盾都源于错误沟通方式,家长“否定”之前,先想想这些问题

05必要时采取“自然后果法”

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按套路出牌的,如果你们家宝宝就是十分倔强,经常犯错误,那么就需要用到技巧了。

比如“他午饭因为耍脾气没有吃”,一部分家长会担心孩子那么小会饿坏的,就会哄着孩子吃点零食、水果;还有部分家长完全不理睬,晚饭前不给孩子吃任何东西(除非他认错)。

看起来,第一种家长对孩子更照顾,但孩子长大后,并不是他身边的所有人都会如此。而且,他也不会因你的退让下一次做得懂事,只会越来越随心所欲。

而第二种孩子,因为尝到了自己选择的后果,会懂得为自己的选择而负责。

孩子不听你的建议穿了很少的衣服出去,那么就让他感受到外面的寒冷;

孩子不听你的建议收纳好玩具,那么就让他下一次找不到玩具的位置;

孩子不听你的建议耍脾气没吃午饭,那就让他在下一餐之前饿着。

你不需要帮孩子面对这些事情的后果,以上的做法也不会对孩子产生什么伤害。

自然后果法,是在一定范围内“安全的放养”,而不是“不计后果的放养”。

正确使用“自然后果法”,告知孩子如果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如果他仍执意去做,至少也能习得经验道理。

二胎奶爸一枚,擅长儿童心理和教育领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儿心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