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心”对亲子关系的伤害,比想象中更大,父母要学着多“放心”
做青少年心理咨询10年,我听到孩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爸爸妈妈老要指挥我做事,烦死了!”
而父母们则不以为然:“爱你才指点你,换成别人,我才懒得说!”
但父母们或许没意识到,恰恰是这些指点,造成了现代亲子关系紧张的根源。
有这样一个实验:
给一群孩子布置一件他们肯定能完成的任务。
在他们完成的过程中,安排他们的父母在旁观看。
实验前,组织者告诉父母们:孩子肯定能完成,请只看不发声。
结果:没有一位父母能撑过8分钟不指导。
最快的一位家长,才看了30秒不到就开口“你怎么这么做啊?!应该先……”。
更有甚者,有几位家长直接上手,教孩子该怎么做。
指点太多,操心太多,介入太多,在亲子关系,甚至在任何关系中,都只会起反作用。

很多家长说,现在孩子太难管,我小时候父母没花什么力气管我,我不也挺好。
“没花什么力气管”,也就意味着没有过多的介入。
老一辈家长育儿时,或许简单粗暴,缺乏耐心,但很少跟在孩子屁股后不停指点的。
或许是因为忙于工作,也可能是以前的老师管的比较多。
当然,并不是说孩子不能管,一管就糟糕,
只是不能介入过多,特别是对10岁后孩子。
孩子幼年时,父母非但应该管,还要管的细致,事无巨细都要耐心教育。
但当孩子逐渐长大,便也是父母要逐渐放手的时候了。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这句写出了亲子关系的精髓:
世间所有的关系都指向在一起,唯有亲子关系,指向分开。
一代又一代,做好了放手,便是为人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如果父母执意不放手,
那么父母们所吐槽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自觉性差、叛逆等问题都将接踵而至。
每个生命都渴望独立探索,
而家长的过度介入,剥夺的就是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诚然,有些孩子会选择服从,
这些孩子被父母们认为是“乖孩子”,
但也恰恰是这些乖孩子,在成年后或许问题更多。
他们会变得懦弱胆小、独立能力差、抗挫力不强等等。
另一部分孩子,则选择了反抗。
他们经常顶嘴,行事逆反。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
小时候会顶嘴,反抗性强的孩子,80%长大后独立判断能力强,不依赖于人;
而小时候顺从的孩子,只有24%长大后能独立行事,但遇事,仍会首先期望依赖他人。
你想要哪一种孩子呢?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有过叛逆期的孩子,相对来说,成长空间会更大。
无论小时候的叛逆少年,还是长大后受到心理困扰的成年人,他们的背后,往往就是一个介入过多的家长。

父母要改变介入过多的习惯,关键还在于明白为什么会这么想介入孩子的生活。
这其中有全能感的问题,
觉得自己全对,只要孩子听话,照着做就行。
但更多的原因在于:父母自身的抗压力。
去听听父母爱管孩子哪些方面就能明白,
父母管教孩子的动机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
比如:父母最爱管孩子学习,而这份管教的动力来自于老师、学校、社会给父母的压力。
这些父母往往在孩子小的时候不会过于管教孩子,没有压力嘛。
待孩子入学了,开始管,越管越多,越管越严,因为老师的要求多了。
至青春期,孩子开始反抗,于是管到亲子闹翻。
王朔曾对他女儿说:内心强大,比什么都重要。
这句话也送给父母们。
好好学习育儿知识,按孩子的特点,以及家长自身的性格,定下自己的育儿节奏。
主动育儿,意味着每次走在孩子前面一点即可。
不要走太快,更不要拖着孩子硬跟在别人身后走。

最后,说说父母最应该在哪方面对10岁以后的青春期孩子进行指导:
那就是安全!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接触社会的广度、深度会越来越大,
但孩子的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
所以,父母需要在生活的常规安全事项、性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对孩子进行指导,让孩子明白不同事情的不同后果。
安全方面的指导,可遵循:
- 安全指导不嫌多;
- 形成家庭统一氛围,别一个说不重要,一个说很重要;
- 孩子大了,有些安全问题,如:性健康等,建议同性家长指导更好;
- 让孩子明白,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家长有权利直接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问题的发生。
除了安全问题之外,其他方面,父母应尽量减少主动指导。
指导的内容少,孩子对于安全教育才记得牢。
至于其他方面,等待孩子求助时再回答,效果更好。

孩子终归要独立过自己的生活,这点,孩子甚至比父母更清楚。
而父母们要学会给自己减压,信任孩子。
上一代对下一代,终究是要放心,而不是操心。
—END—
- 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关注【处处有心】,每日都有微头条,或长文章更新~
作者简介:
处处有心
".jpg儿童发展及教育心理学专业,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心理学会会员。
教师,营养师,EAP咨询师,婚姻家庭治疗师,育儿类原创文章获奖作者。
在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中,有10年以上实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