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仅三个月的婴儿活活被闷死,究竟是谁的错?
最近最让小编感到痛心的新闻就是三个月的宝宝活活被闷死,妈妈在群里全程“直播”,呃,看完之后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说脑子是个好东西,不是每个人都配当妈。太让人心痛了,视频就不放了,看着让人无法呼吸。

事情始末
孩子的妈妈加入了一个付费睡眠引导育儿群,该机构指导宝妈和孩子分屋睡,并通过视频观察。当天孩子独自在婴儿床上大哭,宝妈没有立刻过去照看宝宝,反倒看着视频在群里问大家该如何?(不得不佩服这位宝妈的内心强大和冷静啊,后面还有更冷静的时候,简直是冷血。)群里有人回应“不是大哭就没事儿”,其后孩子自己翻身,脚丫卡到床边栏杆。妈妈还在高兴孩子解锁了翻身技能,也不去看孩子一眼?不久孩子嘴唇发紫,吐血,送医抢救无效身亡。






最可气的是,事后孩子妈不反省自己的错误,还在群里问结扎后能不能再生?小编只想说,没脑子就别生孩子了,如此冷血,孩子投胎到你这儿简直是倒了八辈子霉。
事后某育儿机构——“芝士小馄饨”迅速辟谣,关系撇清,不过被网友扒了个体无完肤,这里就不细说了,只能说选择学习育儿知识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被眼花缭乱的包装欺骗,做妈妈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分辨。
1. 生孩子不是儿戏,要做好充分准备再决定
虽然这个事件的主要责任在无良机构的“教唆”,但是作为妈妈和孩子的家人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做母亲要具备基本的科学育儿知识,有自己的主见,学会分辨,不能人云亦云,一切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前提。
这个育儿机构为什么受这些人的追捧?其实它就是看准了这些被日夜哺乳、哄孩子折磨的家长,一旦听说有办法可以省事儿、省心,马上付费。怕麻烦你别生啊,生孩子不是儿戏,养孩子要付出十足的耐心、精力、体力、金钱的事情,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强大到可以承受这一切,请不要轻易尝试。
另外,孩子的家人,都不(shi)在(si)家(le)吗?当时只有宝妈和孩子两个人在家吗?真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孩子一直哭就都呼呼大睡吗?育儿是一家人的事,请宝爸承担起责任,分担老婆的辛苦,如果每人承担一点,宝妈压力没那么大,是不是也会减少悲剧的发生。
2. 哭声免疫已经辟谣了几十年为什么还有人信?
仔细研究这家机构宣传的育儿方法,实际就是来源于“哭声免疫”这种理论,而此理论的创造者早在多年以前已经被自己的子女们啪啪打脸。后来心理学家们也做过多重试验表明,无论是人类还是灵长类动物,都是需要爱与抚摸才能健康长大的。“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接触所带来的抚慰感,是母爱最重要的元素。”
全美最知名的儿科医生之一,《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作者威廉·西尔斯夫妇,曾对“哭声免疫法”做过深入调研,他们采访了印刷和传播这种方法的出版商和电视节目策划人,得到的回答是:“它比较热卖,父母们都想要速成的方法和立竿见影的效果。”
育儿哪有什么速成的方法!在孩子不会说话以前,哭声是他们表达需求的唯一方式,为什么要妄图训练?
3. 无论是选择育儿机构还是育儿师都要充分考察后决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们也越来越注重孩子的发展,甚至很多“赢在起跑线”的言论,让父母们变得焦虑。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各种育儿机构、早教机构抓住了家长们的焦虑,各种方法、套路层出不穷,家长们要做的就是要擦亮眼睛,明辨是非真假。当然最重要的是希望国家可以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避免一些没有资质的机构招摇撞骗。
4. 一岁以前仰卧是婴儿唯一推荐的睡姿
趴睡已被认为是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所以在一岁前,不建议趴睡。侧睡也不推荐,如果一定要侧睡,侧睡也最好在家长的看管下,因为侧睡很可能不小心变为趴睡,宝宝没有力量自己翻过来。
趴着可以锻炼宝宝抬头,增强颈部肌肉,但时间不可过长,白天在给宝宝晒日光浴的时候,可以让宝宝趴一会儿,以15分钟为宜,必须有人在旁监管。
自然趴睡要在宝宝完全熟练翻身以后,不是偶尔才能翻身的情况下。熟练翻身后,婴儿可以自己翻过来,至少这个时候力量大了,也能转转头。但这个技能没练成以前,还是不要让宝宝冒这个风险了。
5. “大头宝宝”风险多,宝妈一定要当心
宝宝在二岁以前,头部重量和身体重量的比重比成人大得多,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坐着会忽然向后倒去,走路也摇晃不稳的原因。新闻中的小婴儿,才三个月大,颈部肌肉还不足以支撑起自己的头部,于是在竭力翻身以后,面部重重的闷在了床上,造成了悲剧的发生。
“头重”是两岁以前宝宝的普遍问题,他们经常会“一头栽进”什么地方。不要让他们独立在水池或河边玩耍,不能独立在浴缸洗浴,水边、水桶对他们都是有风险地方。同样婴儿床也不能有柔软的玩偶、厚重的被子之类的,要杜绝一切可能引起窒息的物品。(总有新闻报道宝宝被卡在护栏夹缝或蚊帐里窒息而亡,万不可大意。)
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上帝不能时刻都在,所以创造了母亲。”希望每个妈妈都可以成为宝宝的守护者,让她们感受到爱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