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大婴儿活活被憋死,亲妈在群里直播整个过程!
文 | 甘北 插画 | 培培猫









这些妈妈加入的付费群,是一个叫“芝士小馄饨”的母婴群,这个名字主要来源于一个母婴博主,她家的俩娃一个叫芝士,一个叫馄饨。我找到了这个博主的微博,发现了很多关于训练宝宝睡觉的内容。



我们长这么大,有听说谁不会睡觉的吗?70后、80后、90后,谁小时候睡觉经过训练了吗?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明明是最自然不过的生理活动,为什么要用这么极端的方式去干预去训练?我能理解带孩子很辛苦,你已经困得要命了,他还兴致勃勃玩得正嗨,但所谓的父母子女不都是这么过来的么,如果没有付出过足够的艰辛,哪里有什么深厚的情分?我也体谅为人父母的焦虑。咕咕刚出生那会,他晚上蹬两下腿,我都紧张得不行。为了更好地抚育孩子,我同样看了很多育儿类的书籍,有一说一,很多观点的确能带给新手妈妈启迪和思路,尤其是一些科学喂养知识,对新手妈妈帮助很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方法都是正确的并且适用的啊!比如上面提到的“哭声免疫法”,是一个叫华生的美国人创始的,听起来牛逼哄哄,本质上就跟马戏团驯狮驯象驯猴子一样,从心理和生理上造成威慑和恐惧,以此令TA乖乖听话。效果当然“显著”,这一招连老虎都能驯服,更何况是个奶娃娃?但你真的想让自家娃儿变成马戏园里跳火圈的老虎吗?而这种方法也早被证实不科学了,华生自己的两个孩子,一个自杀,一个精神障碍。谁想让自家孩子步这种后尘?更何况,就算是正确的理论,也未必对每一个孩子都适用。就拿我家来说吧。从小到大爸妈对我都比较严格,时不时就会训斥我,而对妹妹却比较温和,几乎从未苛责她。为啥?因为我比较顽皮,从小就到处打架生事,而且性格外向,什么仇什么怨当场就报了,有情绪发泄一下就过了,从不往心里去。而妹妹性格比较内向,什么事都搁心里,你骂她,她不吱声,受了委屈也不说,什么都独立消化。两种性格截然不同的孩子,能用同一种教育方式吗?为人父母,哪有什么固定方程式,靠的都是劳心劳力劳智,理论的确拥有指导作用,但重要的还是结合实际去判断啊。04而且我丝毫理解不了,现在的家长为什么这么猴急。好像两个月不学会睡觉,就一辈子不会睡觉似的。好像两岁不学会说话,就一辈子不会说话似的。
母婴群里经常看到妈妈们交流,孩子一岁就不要抱了,三岁就要分房睡,六岁就要住寄宿学校……这种焦虑时常令我迷思,一辈子那么漫长,这些妈妈到底在急什么?为什么非得揠苗助长,而不能遵循孩子的自然生长表?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张自然生长表,有些说话快,有些走路慢,只要确保是健康的,早几个月迟几个月又有什么关系?我家咕咕小时候一哭就抱,按照华生们的理论,这样肯定会把孩子宠娇。然而事实是,从去年开始,小屁孩再也不让人抱了,你就是追着他抱,他都不乐意。父母亲能陪孩子多久呢?三岁读幼儿园,六岁上小学,初中去住校,高中找女朋友,大学除了要生活费,连电话都不会打回家了。所谓的母子情分,不就是孩子人生的前十几年吗?为什么要去生生地用粗鲁的方式戒断它?我真的理解不了,为什么总有人要教一个婴儿独立。TA是一个婴儿啊,婴儿的字面意思,不就是无法独立生活吗?让一个三个月大的奶娃娃独自入睡,跟让98岁大小便失禁的爷爷独自生活有什么区别?育儿没有什么固定模式,也没有什么绝对正确的答案,但有一条很浅显的标准,人人都可以去探及去实践,说起来很简单,就两个字:共情。什么是共情?老公一分钟不回你微信,你就觉得天塌了地陷了,全世界都不爱你了。那么娃儿哭得声嘶力竭喉咙干哑,你猜他能感受到被爱吗?想做虎妈狼爸的时候,麻烦先转换角色想一想自己。不是每个人都做过父母,但是每个人一定做过孩子。当你哇哇痛哭想要求助的时候,爸妈坐在厅里嗑瓜子看电视,你会怎么想?大家都是人,你会爱会恨,孩子同样也会。你是想要孩子爱你,还是恨你?我如今三十了,还渴望被爱,被珍视,被关注,希望我的每一个情绪都被看见,每一次无助都被体谅,每一份失落都被熨帖,又何况我那软软糯糯的孩子呢?大家都是人,拜托在做父母这件事上,像个人吧!全文完甘北,100万女性的娘家人,我有一间大房子,活够了就去死。我的公众号写男欢女爱,也写世情冷暖,欢迎你来做客。微博:甘北Lily,(ID:ganbei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