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需要独立吗?过早的独立负面效果更大,影响孩子一生
前两天看到3个月女婴趴训练死亡,而她的妈妈全程在网上直播去寻求帮助,却不忍心走进房间,怕自己的行为导致孩子睡眠训练功亏一篑,大家都在谴责这位母亲,但是这位母亲给孩子进行趴睡训练的目的是想让孩子实现独立性,虽然这位母亲的做法受到了大家强烈的谴责,但是这位母亲的行为留给我们一个问题:婴儿究竟需要不需要独立性。
虽然很多母亲并不会像这位母亲一样极端,但是很多父母仍然热衷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那么婴儿究竟需要独立性吗?
婴儿究竟是否需要培养独立性?
婴儿是否需要培养独立性?如果我们可以仔细的去研究历史上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就会有自己的判断。
婴儿的独立性是可以被培养的,这个说法是由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提出来的。
时间回到1920年,华生找到了只有8个月大的小艾伯特来配合他的实验,他只需向艾伯特的父母支付少量的报酬。因为华生此时是美国著名的行为心理学创始人,所以小艾伯特的母亲很乐于配合华生的实验。
华生在小艾伯特身边放了很多的毛绒小动物,比如小白鼠、小白兔、小狗等,并且利用2个月的时间让小艾伯特喜欢上了这些毛绒玩具,也就是小艾伯特和这些小动物建立起了感情连接。

然后华生开始实验,在小艾伯特想要去摸小动物的时候华生会在他的身后重击大铁棒,铁棒发出刺耳的声音,当场吓得小艾伯特剧烈的哭泣,反复几次实验之后,当小动物出现在艾伯特身边的时候,艾伯特立刻会放声大哭并且试图躲避。

以实验为基础,华生撰写了一篇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华生以按照成人的需求对孩子的行为训练为核心思想,衍生出了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等。而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婴儿越早和妈妈剥离,越容易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华生的思想曾经轰动一时,受到了很多家长的欢迎,很多家长在孩子出生后就开始断掉母乳,培养婴儿独立睡婴儿床。
但是这样过早的让婴儿独立真的好吗?婴儿出生后的独立性真的会影响孩子的一辈子吗?婴儿真正的需要的是什么?
直到40年后,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提出了与华生思想核心完全相反的养育理念。
恒河猴实验告诉我们婴儿真正需要的不是独立
按照华生的“产妇剥离法”,哈洛把做实验用的小猴子从出生后就与母猴分离,按照华生的实验小猴和母猴分离的越早,小猴的独立性应该越好,但是哈洛却发现的不一样的地方。那些过早与母猴分离的小猴行为异常。
这些小猴当它们被撤掉笼子的时候,这些猴子神情异常,眼神呆滞,它们手足无措,不知如何与别的猴子一起相处。而且这些猴子还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对铺在笼子中的毛巾产生了强烈的依恋,它们喜欢抱着毛巾或者用毛巾裹住自己,当哈洛想要换掉脏毛巾,猴子的行为会异常激动,反应激烈,它们恐惧的尖叫并且缩成一团。
按照华生的育儿理论,婴儿只对食物产生依恋,母亲可有可无,而过度的亲情,只会让孩子成年后丧失独立性。那么这些小猴为什么对毛巾如此的依恋。

哈洛由此设计出了陪伴猴子的“奶瓶妈妈”和“毛巾妈妈”,两个妈妈都由铁丝网制成,一个身上架着奶瓶,另一个身上铺着毛巾。按照华生的理论,奶瓶妈妈应该会更受欢迎,但是实验结果却完全不同,除了吃奶时间,小猴子更喜欢呆在“毛巾妈妈”身边。而且这一现象出现在了所有幼猴的身上,小猴子只有饿的时候会去找铁丝妈妈,其余时间都会呆在“毛巾妈妈”身边。

当哈洛把发出巨大声响的物品丢到笼子的时候,猴子们会立刻丢下铁丝妈妈,紧紧抱住“毛巾妈妈”。
哈洛接着做了一个旷场实验,在幼猴的笼子里放了很多的玩具,笼子里有毛巾妈妈的时候小猴会大胆的离开妈妈,去触碰这些玩具,然后迅速返回毛巾妈妈身边。当这些毛巾妈妈被撤走后,幼猴会非常的恐惧不安,它们会缩成一团,表现出恐惧和不安,会拒绝触碰玩具。

哈洛得出实验结论和华生正好相反,哈洛认为孤立和强制性锻炼并不能让孩子获得独立,相反在妈妈身边获得的安全感,才能让孩子变得更好的应对外部环境。
在哈洛的后续实验中有了更惊人的发现,哈洛发现从小和母猴分离的幼猴,成年后会有明显的孤僻、抑郁和自闭,有的猴子还有自残的现象。
在这批幼猴中有20只母猴产下了后代,其中7只对孩子表现冷漠;8只极其残暴的虐待自己的孩子;还有4只猴子残忍的杀死了幼猴。只有一只猴子笨拙的尝试着给幼猴喂奶。
恒河猴实验的结果从另一方面验证了华生子女的悲惨人生。华生的3个子女大儿子自杀,女儿长期酗酒,小儿子终生流浪。
恒河猴实验证明,孤立和强制性的锻炼并不能带来孩子的独立,相反在孩子成年之后会出现一系列的精神和心理问题。相反年幼时孩子只有从母亲那里得到足够的安全感,成年后才能拥有更多的独立性。
所以说婴儿并不需要独立性,过早的独立对孩子的人生来说危害大于孩子的幸福。为什我们的父母总是喜欢让孩子更加独立呢?因为孩子的限制越多,成人的自由就会越多。但是我们却忽视了孩子究竟需要什么。
婴儿究竟需要什么?
婴儿属于0-1岁的宝宝,这生命中的头一年,婴儿需要的这三项能力比独立性更重要。
建立安全感婴儿认知世界的基础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告诉我们,婴儿不需要独立,相反婴儿需要更多的安全感,这些安全感来自于抚摸。安全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基础。
当婴儿哭闹的时候,母亲及时的回应宝宝;当孩子饿了、拉了,生理需求需要被满足的时候,婴儿会哭闹,母亲的及时回应,可以满足婴儿的物质安全感。当婴儿的物质需求被满足之后,婴儿需要和妈妈进行互动,眼神的互动,肢体的互动,孩子从妈妈的反馈中获得妈妈的肯定和爱,此时婴儿的精神安全感被满足。

当婴儿的物质安全感和精神安全感被满足,孩子的内心是安全的,证明婴儿会主动与这个世界建立关联,当他们开始认识这个世界需要从妈妈身边走开时,拥有安全感的孩子他们有更多的勇气走出去。
在《善解童贞》中,提到孩子的安全感是逐渐升级的,只有一级安全感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才会逐渐建立。
依恋关系人际交往的基础
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认为婴儿时期儿童依恋关系的模型会直接影响孩子成人后的人际交往能力。婴儿期和母亲具有良好依恋关系的孩子,他们成年后的人际交往能力也会更好,相反孩子如果没有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他们的人际交往也会遇到更多问题。
心理学家发现,婴儿内在的依恋关系模式深受自己母亲依恋关系模式的影响。比如华生的女儿从小被父母强制孤立训练独立性,华生的外孙多次看到母亲酗酒,并且很少亲近女儿。还有哈洛的恒河猴实验,当幼猴没有和母亲建立起依恋关系,他们也不会把这种健康的依恋关系传递给孩子。
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的基础
日本川孝子先生说: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是孩子一生转变的关键,也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基本接人待物的依据,关心你的孩子,别忘了重视你与孩子的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而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开始的。尤其是孩子出生后的前三年,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缺位,会让亲子关系变得生疏,而亲子关系就像家庭教育的管道,管道如果是堵塞的,何谈家庭教育。

所以很多父母会发现孩子3岁前扔给老人,3岁后带回身边,很难教育,因为亲子关系没有建立起来。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在治愈童年,而童年并不是从孩子有记忆开始,而是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所以说婴儿过早的开始培养独立性,对于孩子来说是伤害而不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