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孩子太可怕?这样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启蒙教育方式

文 / 体制公文写作大讲堂
2020-10-12 17:24
"


01导语

孩子教育是很多年轻的父母比较头痛的事情,尤其是孩子在2-4岁,有人认为是可怕的两岁,也有人认为是神奇的两岁。

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孩子0-2岁(婴儿期)主要表现为:基本信任和基本怀疑;2-4岁(学步期)主要表现为:自主、羞愧和怀疑;4-6岁(学前期)主要表现为:主动和内疚;6-10岁(学龄期)主要表现为:勤奋与自卑。

孩子两岁以后,孩子都会逐步的学会直立行走。孩子一旦开始直立行走也就意味着儿童他们进入了发展自主性和主动性的阶段。这一阶段发展的中心任务是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在这一阶段,孩子既充满了活力,又充满了困难,更重要的是家长和成年人的养育行为和教养观念会影响他们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展。

两岁孩子太可怕?这样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启蒙教育方式

孩子直立行走意味着进入发展自主性和主动性的阶段

02对自主性的追求是孩子外控转为内控的标志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获得信赖的过程。一般来说,孩子在婴儿期(0-2岁)形成了对父母和周围世界基本的信任感之后,学步期(2-4对)儿童的自我意识就快速觉醒,他们也会开始努力寻求自主性,不断的去尝试,比如:尝试自己喂食、穿衣、如厕等。

虽然他们可能还不会做这些事,也可能在尝试做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比如摔跤、磕碰等;但是孩子在这个阶段会逐渐开始用自我评价来代替父母的评价,有了自己的想法或评价标准。尤其是等他们学会说话以后,语言的掌握也使他们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孩子也会在这一阶段变得更有力量,更加独立。

两岁孩子太可怕?这样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启蒙教育方式

孩子对自主性的追求是外控转为内控的标志

其实,对自主性的追求是孩子外控转为内控的标志。对于这一阶段,家长应该怎么做?

在这一阶段,家长需要给学步期(2-4岁)的儿童设立一些恰当的限制,让他们学会在追求自主性的同时遵守一些合理的规则:如体育比赛训练等。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获得也是帮助他们迈向自主性和自我控制的重要一步,更重要的是,适当的限制,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挫折感。如果一味的帮助孩子,不让孩子试错,可能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并没有有太多的好处,很容易让他们形成强烈的依赖心理;但是如何限制设置的过难,又可能造成孩子自信心不足或者自我否定。因此,适当的限制在孩子试错的过程中很有必要。

两岁孩子太可怕?这样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启蒙教育方式

学步期的幼儿有试错的表现

03孩子既要发展追求目标的勇气,又要学会适度控制。

孩子长到学龄期(4-6岁)以后,孩子的主动性开始快速发展,他们的目标意识会越来越强。绝大多数的孩子在这一阶段会开始想探索、计划和执行更多的活动,而且不停的去尝试;同时,通过他们的不停的试错,逐渐意识到并不是自已想做的所有事情都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这一阶段他们既要发展追求目标的勇气,又要学会适度控制。

如果该阶段在家长的正确的指导下会发展的很顺利,而且教育孩子的成效也会很明显,孩子很可能在这一阶段会形成一个内在的管理机制。这是一个良性的管理机制,它既支持儿童的主动性,又会让幼儿遵守内在的行为准则。当父母或老师不在时,内化的标准会指导幼儿的行为。这一阶段也是孩子形成规则意识的重要阶段,家长应该格外的重视,尤其是不能误导孩子,要适当的让孩子形成规则意识。

两岁孩子太可怕?这样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启蒙教育方式

学龄期孩子要注重规则意识培养

那么,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家长应该如何去做?

倘若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经常处罚、指责、威胁时,孩子就可能会获得较强的内疚感,这使他们经常苛刻地评判自己,甚至会为一地小事而备受内心的遣责,他们强迫自己执行周围人所制定的行为准则,致使自己失去了主动性。

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就没有采取行动的胆量和执行力,因为外在的标准过强地内化并约束了他们的行为。导致一些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不敢去试错,最后就会逐渐形成比较内向的性格,有的甚至不爱说话或者害怕表达,更有甚至可能导致孩子患上自闭症。

因此,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来说,父母支持性的养育模式是非常重要的,简单的说就是多支持、多鼓励孩子的行为。当孩子要去尝试的时候要多支持、多鼓励。比如:"你可以的","这样做是正确的"这类肯定性的话语,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两岁孩子太可怕?这样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启蒙教育方式

家长要多支持、多鼓励孩子的行为

04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学步期儿童自主性的发展

自主性、自我信赖对孩子日后的成长发展非常重要。家长应该关注孩子行为的年龄特点并支持孩子的发展。在幼儿阶段,孩子主要表现为:逆反心理、探索行为、自理能力以及物权意识。那么,面对孩子的这些特有表现,家长应该如何做?

(一)逆反

孩子自主性开始发展的最显明的标志或者第一个信号就是孩子开始表达"不"。这说明,孩子开始逐步的表达自己的意愿或意思,这一阶段的孩子能够把自己当成是独立于母体和其他附加物的个体,并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

一般来说,2岁的儿童表现出鲜明的"逆反",他们不愿意成为父母的"木偶"或者是"傀儡",所以他们试图逆着父母的意思去做某事。例如:妈妈让孩子多吃青菜,有助于身体健康,可是孩子就是讨厌,不点菜都不吃;爸爸想带他去骑车,可是他就偏不去,每次都是在孩子拒绝以后,只能是很哄骗孩子去的,但是当活动完成以后,孩子又乐此不疲不肯回来。这种截然相反的表现充分体现出孩子"逆反"的心理。

其实,学步期儿童说"不"或者其他的"逆反",多数都是为了坚持自己的自主性。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不能一味的去试图改变孩子的想法或意愿;如果父母理解并鼓励儿童的自我主张,给儿童机会按他们自己的愿望做事,就会促进他们自主性的发展并减少不必要的亲子冲突。比如说,家长要适当顺着孩子的意愿,但也不能完全依顺孩子,要适当给孩子表达意愿的机会,孩子喜欢游泳,那么就多带孩子去游泳,孩子喜欢小动物,那么就给孩子养只小动物。

两岁孩子太可怕?这样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启蒙教育方式

孩子逆反心理--拒绝或说“不”

(二)探索

孩子只享受探索和实验的过程,并不需要什么成功来证明自己。有的孩子喜欢不停的试错,比如自己垒积木,虽然每次都垒不高,但是还是乐此不疲的不停的尝试。探索性是学步期儿童的又一年龄特征,学步期儿童会用手和其他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他们总想知道这些东西可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他们不停地探索、实验、观察,用自己的方式摆弄所有的玩具,比如敲打、品尝、投掷。

孩子的探索性始于婴儿期且基于安全的依恋关系。在孩子自主性发展过程中,探索性的行为会不断增加,年龄越大,尝试和探索的欲望越强烈,因此,这一阶段的孩子充满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从家庭教育来看,影响儿童探索的重要因素是与儿童之间建立的健康的依恋关系。

另一个影响因素是父母是否给予孩子行动的自由。研究表明,如果婴儿具有不依赖成人的运动技能,那么他就会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个体。这一阶段的孩子很需要行动自由,虽然走路还不厉害,但是他们会不停的去快走、慢跑。他们对自己的技能充满信心,就会勇于探索。因此当婴儿能够很好地运用自己肢体并且感受到父母欣赏他们的探索时,他们在学步期会自发地探索周围世界。

面对孩子的探索心理,家长一定要适当给予孩子的足够的信任和空间,比如孩子想自己学着上台阶,可能他还需要手脚并用,连爬带滚,但是家长一定要给予孩子尝试的机会。有的父母可能觉得孩子这样太麻烦,或者可能觉得孩子弄得满身脏兮兮的,自己懒得洗衣服就会不假思索的帮助孩子上台阶,其实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两岁孩子太可怕?这样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启蒙教育方式

家长一定要给予孩子尝试的机会

(三)自理能力

家长应鼓励孩子自己吃饭,注重培养其独立性。自主性发展是孩子这一阶段第三个行为表征,主要体现在自我服务的意愿和自理能力的提高。成人对孩子自理能力发展及其探索行为的反应,将会影响孩子长大成人后的行为。如果父母什么都不让孩子去触碰,不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这些儿童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在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极端的限制后,他们的好奇心就会消失,从此不愿冒险,不愿独立,也不愿为自己努力。

因此,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去做某事,比如家长鼓励孩子自己吃饭、自己如厕,虽然孩子在自己吃饭的时候,可能把饭撒的到处都是,也可能把饭桌弄得一塌糊涂,但是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自己去尝试的吃饭;这一阶段的孩子也可能有自己如厕的表现,比如孩子自己要求,或者很长时间不在尿床,这些信号都说明孩子有自己如厕的想法,那么父母一定要多鼓励。对于孩子来说,精神激励要比物质鼓励更有效果。

两岁孩子太可怕?这样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启蒙教育方式

精神激励要比物质鼓励更有效果

(四)物权意识

自我的发展使学步期儿童意识到有些物品是属于他自己的,是他的所有物,是他自我的一部分,导致孩子不愿与他人分享。比如,孩子不愿意把好吃的分享给别人,不愿意把好玩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有时候父母一旦拧着孩子的意愿,强烈的分享给别人,就会导致孩子大哭大闹。

对学步期儿童而言,分享是困难的,拒绝分享有时候只是儿童维护自主性的一种表现,如果家长能正确认识并处理,他们就可能学会轮流、学会分享、维护自己的主权。因此,尊重儿童的物权,也是对儿童自主性和独立个体的尊重,有利于儿童自我坚持、自我主张的发展。

不愿分享,还与幼儿认知发展的局限性有关:他们还没有获得思维的"可逆性",所以,当孩子的玩具给别人玩的时候,孩子不能预期这个玩具可能还会回到自己的手中。孩子害怕失去自己的物品,所以孩子不愿意和别人分享。当幼儿不愿意"分享"时,父母要正确看待儿童的这种行为:不分享并不是儿童自私的表现,而是儿童自我物权意识的发展结果。

所以,当父母遇到学前儿童争抢玩具时,可以首先将幼儿的占有欲理解成他们成熟的标志而加以肯定("对,这是你的!"),然后再鼓励他们让步("但是,过一会其他孩子就会把玩具还给你;或者你可以和其他人轮流玩吗?"),而不是一味地从成人的眼光出发坚持让儿童分享。同时,成人也应该允许儿童拥有某些为数极少的、只属于他自己的、可以不与人分享的玩具或其他物品,这也是対儿童的一种尊重。

两岁孩子太可怕?这样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启蒙教育方式

尊重儿童的物权,也是对儿童自主性和独立个体的尊重

05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学步期儿童主动性的发展

随着儿童主动性的发展,父母面临的养育挑战越来越复杂。父母对儿童的约束方式和管理方式会影响他们自我的发展。父母该如何"应対"这个阶段的儿童,发展他们的个性和主动性,并管理他们的行为?

(1) 给幼儿负责任的机会,可以发展他们的主动性。

让他们负责照顾家里或者幼儿园的小动物或植物,负责区角卫生和秩序,负责协助老师管理餐点,负责社区某个区域的卫生检査,或者去看望社区养老院中的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听他们"唠叨",给他们唱歌、画画或者表演等,都是幼儿实践他们主动性的重要时机。

负责任的经历,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影响力,感受到自己对群体的贡献和对群体的融入,有助于他们积累成长的经验和融入环境、参与活动、并与环境积极互动的意识。如果孩子没有很好地完成任务,家长既要鼓励、欣赏孩子的努力和承担责任的热情和信心,也要给孩子弥补疏漏的机会。如此有助于帮助孩子积累积极的"工作经历"。

两岁孩子太可怕?这样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启蒙教育方式

给幼儿负责任的机会,可以发展他们的主动性

(2) 艺术活动是发展幼儿自主性的重要途径。

幼儿主动性的发展源自他们的"目标"意识,因此他们需要相对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实现其"目标"或"意愿"。完成艺术作品(如画画)和游戏是很好实现幼儿"意愿"或"目标"的方式。

家长要理解画画和涂鸦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这些活动看起来没有组织性,看起来孩子不会"学到"什么东西,甚至父母并不会对儿童的这类活动感兴趣。家长要转变观点,认识和理解游戏和艺术活动是一种学习,是促进幼儿主动性发展的重要方式,父母在家里也要尝试这类活动。

两岁孩子太可怕?这样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启蒙教育方式

艺术活动是发展幼儿自主性的重要途径

(3) 到了学龄前期,幼儿的自主性更多地表现在他们的想象和幻想活动中。

他们的绘画活动和幻想游戏都变得更为复杂了,到了4岁左右,幼儿的想象力得到迅猛发展,如同成人在做白日梦一般,幼儿用绘画,去感受过去的希望和害怕,预演将来可能发生的事,体验各种角色和感受。

这一阶段是培养孩子绘画兴趣爱好的最好时候,这一阶段,孩子的对于绘画会产生强烈的欲望,尤其是女孩子,孩子会通过绘画的形式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孩子可能画的并不好,但是如果让孩子给家长讲解的时候,孩子会说的头头是道,有模有样。

两岁孩子太可怕?这样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启蒙教育方式

幼儿的自主性更多地表现在他们的想象和幻想活动中

(4) 家长和孩子共同扮演游戏角色更容易了解孩子。

游戏使得儿童能够处在角色中与其他幼儿进行互动练习;幻想游戏使得儿童表达害怕和愤怒,并找到适合痛苦情景的方法,如果家长们也参与和观察儿童的幻想游戏,家长可以从儿童的幻想游戏中观察到孩子的爱好、特长、优势、缺点。

因此,对于家长来说,多参与和孩子游戏角色扮演,在游戏扮演的过程中,要注重发现孩子的优势和爱好,然后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矫正孩子的一些缺点或者不足,也可以在角色扮演结束后,和孩子沟通,引导孩子给如何正确的去处理遇到的问题或困难。

两岁孩子太可怕?这样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启蒙教育方式

家长和孩子共同扮演游戏角色更容易了解孩子

06结语

学步期(2-4岁)的孩子不只是可怕的,更可能是神奇的,重在于家长如何引导和教育。对于家长来说,

一是要多正面肯定孩子的各种"试错",不要一味的去苛责孩子,要理解孩子的各种匪夷所思的行为;

二是要多理解孩子的一些特殊表现,比如孩子有物权行为,要多一些理解,尽量顺从孩子的意思,在顺从他的意思之后在引导他;

三是家长要对与孩子进行游戏角色扮演,进而更加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和优势劣势,从而做到扬长补短;

四是家长在精神层面鼓励孩子的效果要远远好于物质层面的激励,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家长的肯定和赞许;

五是面对孩子有逆反的心理或行为,要多引导,要学会适当的让步,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让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适应规则。

两岁孩子太可怕?这样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启蒙教育方式

孩子成长重在于家长引导和教育

07声明

1. 本文为原创作品,欢迎大家关注、转发、收藏、评论;

2. 本文为个人观点,如有错误和不妥请留言探讨或斧正;

3. 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图片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