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初分享:关于婴儿的10个冷知识

文 / peichuyuer
2020-11-02 08:28

婴儿指的是未满周岁之前的孩子,婴儿时期是一个孩子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在婴儿阶段,孩子的身体素质正处于一种很低的状态,身体器官也没有发育好,总体而言免疫力和抵抗力都很低,需要受到父母的精心照顾。关于婴儿期的孩子们,还有一些冷知识,父母们该知道却了解不多。

关于婴儿的10个冷知识

1.婴儿的视力很差

孩子往往在妈妈的肚子里面时听觉就已经开始发展了,孩子甚至还会对人们的对话或者是不同的音乐做出反应。等到出生的时候孩子听觉就已经发展得差不多了。但是比起听力,孩子的视力发展就要缓慢得多。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视力非常差,最多只能够在妈妈抱着的时候看见妈妈模糊的脸庞,两三个月的时候才能够看清楚一些较大的物体。之后才会开始出现追踪视力,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某样物体之上。等到孩子月龄再大一些,六个月之后视力才会逐渐完善,一岁左右的时候才能够发展到和成年人差不多的程度。

2.婴儿没有膝盖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是没有膝盖骨的,取而代之的是一块软骨,所以这个时候的孩子四肢很容易发生脱臼的情况。成年人如果抱孩子的方式不正确,或是施力方式不正确,很容易让孩子受伤。等到孩子六七个月,开始学习爬行的时候,孩子的膝盖骨才能够逐渐形成。

3.婴儿会被没见过的表情或动作吓坏

婴儿期的孩子对世界的了解非常有限,当突然有人对孩子做出他从未见过的动作或是表情的时候,孩子就很容易被吓到。孩子被吓到的时候可能会做出惊讶的表情,或是直接大哭。不过这些情绪都是比较短暂的,孩子很快就会忘掉。

4.婴儿有雏鸟情节

孩子对于经常见到的人会产生一种依恋的情感,通常情况下这个被依恋的角色都是妈妈。

5.婴儿容易手脚发凉

孩子的心肺功能都是比较弱的,而四肢的距离都离心脏比较远,血液循环功能和对身体温度调整的能力都很低,孩子的小手小脚经常都是凉的。但是孩子手脚冰凉并不代表孩子就是冷了,父母这个时候应该根据孩子的背心温度来判断孩子的冷热。

6.婴儿喜欢用哭表达不同意思

孩子表达能力有限,平时使用的最多的表达方式就是哭。孩子的哭其实蕴含的意思非常多,比如想喝水,想吃奶,拉臭臭,找妈妈……孩子都是通过哭泣的方式来表达的。一开始的时候父母可能会被孩子惹得手忙脚乱,但是等到奶爸奶妈的“业务”熟练了一些之后,就能够分辨孩子表达的意思了。

7.婴儿越累越兴奋

孩子对情绪调控的能力很低,孩子小时候并不能完美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婴儿阶段。孩子白天越是受到外界更多的刺激,就会变得越发活跃,不肯休息和睡觉。体现出来的状况就是越累孩子反倒显得越兴奋。

8.婴儿期成长速度最快

婴儿期可以算得上是孩子一生之中生长速度最快的一段时间了,一个孩子在周岁的时候身高一般能够比刚出生的时候长高20公分。之后不管是幼儿期还是青春期,孩子都不会再经历如此之快的生长速度了。

9.婴儿开始哭泣没有眼泪

孩子小时候的哭泣是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孩子哭的时候多半都是一种生理性哭泣,而且很多父母会发现孩子是“干打雷不下雨”。这是因为为了保护眼睛,孩子的泪腺并不会分泌出眼泪。在孩子一个月左右的时候才会出现眼泪。不过也有些孩子泪腺发育得比较早,在一个月之前就能够产生眼泪。

10.婴儿企图控制别人

婴儿期的孩子懂的事情很少,但是从某个方面来说,他们又什么都懂。同样是学习走路的情况下,在父母在场时,孩子跌倒了就会大哭;而父母不在的时候,孩子跌倒之后可能自己直接就爬起来了。因为孩子知道父母会把他抱起来安慰,但是别人不会。

很多时候孩子哭泣都是为了吸引住父母的注意力,让父母为自己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像是企图想控制别人一样。孩子年纪大一些的时候这种体现会更加明显,孩子知道谁会迁就维护他,谁会责怪他。所以如果父母一味地顺应着孩子的意思,就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是在被孩子牵着鼻子走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