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宝宝在第一次进入幼儿园时,是否会焦虑、不安或哭闹?
如果您的宝宝在初入园与亲人分别时具有焦虑、不安或者哭闹的情绪,那么他/她正经历着分离焦虑。
不仅孩子具有分离焦虑,大部分的母亲或者孩子的第一养育人也具有同样的焦虑。她们不仅自己对与孩子分离感到焦虑,同时也对孩子表现出的分离焦虑而感到焦虑。
其实分离焦虑并不可怕,如果处理得当,不仅能很好的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的生活,也能稳固或者重建他们的亲子依恋与安全感。

孩子的内心具有强大的安全感,能够为他们接下来更大胆的对外探索打好基石。所以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宝宝的入园分离焦虑问题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孩子解决这一问题。
什么是separation anxiety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孩子离开熟悉的人和环境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消极情绪看起来是一个负面词汇,然而,对孩子来说,分离焦虑却意味着她/他们认知发展的一大里程碑式的进步。
因为分离焦虑只有在孩子在具有物体永存性的认知能力后才会发生。在具备这个认知水平后,孩子理解了目前没有看到的人和物并不是永远消失了,而是当下不在眼前和身边了。

她/他会通过哭闹、喊叫甚至是各种身体的不适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并期待能够用这种方式来唤回家人的陪伴。这些表现方式我们统称为分离焦虑症。
分离焦虑中表现出来的依恋类型
孩子分离焦虑的适应情况会影响他/她们安全感的形成,影响他们一生的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构建。
每个孩子在与母亲或者直接养育人分离时对焦虑的表达方式可能都不一样,因此我们需要仔细了解和分析孩子的“分离焦虑”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帮助孩子更顺利的度过这一阶段。
The child's anxiety stems from the person who is attached to him or her (mainly the mother or the child's nurturer,later in this article it will refer to the mother as a reference)to separation.
孩子的焦虑来源于对自己依恋的人(主要指母亲或者孩子的养育人,之后的文中将会以母亲来代指)的分离。
这篇文章会从三种依恋类型来分析孩子分离焦虑的表现方式。它们分别为:安全依恋型,回避型,焦虑反抗型。
Secure attachment安全依恋型安全依恋型的孩子对亲密和相互依赖的情感感到很自在。在刚入园时,这类型的孩子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去时,则会明显地表现出哭闹。当母亲回来后,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并且能够很快地平静下来继续玩游戏。

这类型的幼儿一般分离焦虑程度最低,能较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和生活。对于这类型的幼儿,家长可与幼儿一起提前了解幼儿园,陪伴幼儿一起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后再慢慢分离。
回避型的孩子在刚入园的时候,对于妈妈或者养护人的离开会表现出漠不关心,也就是不哭闹型,然而这并不代表着孩子不在乎。

爱因斯沃在1973年的试验中发现,回避型的孩子尽管在母亲离开时,表面上表现出漠不关心,在母亲回来时也会不予理会或者接近一下又离开。但实验却证明在母亲离开的那段时间孩子的心律和压力水平都有显著的升高。
这类型的孩子会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他/她们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家长和老师应该更关注这类型的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别是家长应花更多的精力与其重建亲密、安全可信赖的亲子依恋关系。
焦虑反抗型的孩子会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的反抗,母亲回来后,会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很难再去玩游戏。

对于这类型的孩子,家长需特别注意在离开前要告知孩子自己要去做什么,多久后回来。同时,选择一个宽松有爱的幼儿园,家长与教师都给与更多的关爱和陪伴,对他/她们重构安全的依恋关系至关重要。
由此可见,入园焦虑是每个孩子离开依恋的人和熟悉的环境的正常反应,并不是不哭闹的孩子更好或更勇敢,相反,家长和老师应该对不哭闹的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更加敏感。

每一种类型的孩子在幼儿期表现或者遗留下来的依恋特征,在成年后依然会显露出来。因此家长和教师如果能够利用分离焦虑这个机会帮助发展或者重构与孩子之间的安全依恋,能够为其一生的亲密关系和各种社会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系打好基石。
如何帮助孩子更好的度过分离焦虑期?
Prepare In Advance提前铺垫在开学前一段时间将孩子在家里的作息时间调整为与上学时间一致。同时也可以通过谈话、绘本等形式让幼儿提前了解幼儿园的生活和大致的流程。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鼓励孩子独自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吃饭、穿鞋、入厕等,或者至少鼓励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
确定好幼儿园后,家人可以带着孩子去幼儿园先熟悉环境和老师,同时也可以在交谈中用积极的语言和态度引导幼儿产生加入这个集体的愿望。
在分离焦虑期,幼儿会表现出各种的不适应,如紧张、晚睡赖床、哭闹等,孩子有时候也会通过这类方式试探家长的底线。如孩子并没有身体上的健康问题,请坚持送孩子上学。
在刚入园的这一段时间,家园沟通显得格外重要。教师需勤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全面了解幼儿在校的情况,减轻家长的焦虑。家长也可多与教师反馈幼儿在家的情况,教师在更了解幼儿的前提下,也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加契合他/她的引导和帮助。

在芬恩国际园,我们会根据每位幼儿对环境和老师的熟悉程度以及心理适应状态来设计她/他们的入园适应方案。同时,我们也会根据情况给家长适当的在园陪伴时间,让孩子在适当舒适与自然的状态下度过这个分离焦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