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幼儿早期的依恋关系,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更自信
文 | 朗姐育儿说(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如果没有疫情的影响,相信许多孩子都已经到学校上课去了,而一个父母也不会因为在家里辅导作业而伤神。
那么,孩子上学了家长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吗?并不是,回顾自己以往送孩子去上学的场景,我们仿佛能够看到自己的宝宝最伤心的样子。

“入园焦虑”,这是许多刚刚上学的小朋友会遇到的问题,一去学校孩子就眼睛红彤彤,像是要接受某种刑罚一样,不仅妈妈看着心里觉得可怜,舍不得孩子,就连宝宝自己也是委屈万分,如果有一个可以选择不上学的按钮,那么大多数的孩子都会毫不犹豫的按下去。
入园焦虑也是“入园恐惧症”的另一种说法,指的都是幼儿在长期居家,结束假期进入校园生活之前,会出现的心理不适情况,其表现大多为哭闹、害怕、担心、焦虑等。不明事由的家长都会告诉孩子,“没事的,适应一下就好了”。
然而,家长们应该看到,宝宝无理由哭闹,情绪不稳定,心理脆弱,也可能是依恋关系出了问题。

一、什么是孩子的“安全依恋关系”?
“安全依恋关系”是指幼儿对于某种关系和情感的寄托与依赖,通常表现为对妈妈、爸爸等经常相处的家长,所出现的依赖行为。
比如孩子在被陌生人抱的时候会哭,抱回了妈妈的手里就会停止哭闹,开始笑起来了,这就是一种安全依恋关系的体现。
安全型依恋关系是安恩沃斯的“陌生情境实验”研究结果中的一种。在该实验中,他指出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会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究周围环境。
幼儿的情绪也会随着母亲的存在与离开发生变化。一旦行为感受到分离,他们就会立刻变得焦虑而敏感,负面情绪出现,哭闹的行为随之而来。

二、内心有安全感的孩子更自信
3岁的明明已经开始上早教班了,作为一个男孩子,最让他觉得不好意思的一件事就是他无法自己单独睡觉,一定要抱住家长才能入睡。
一直以来都是和奶奶一起长大的明明,很少和父母接触,尽管他并不在意家长的陪伴多少,只要快乐就好,可是当自己放假去父母那儿玩的时候,就能明显的看出他的不适应。
在学校的时候,明明很容易因为受批评而失落一整天,回到家里闷闷不乐,惆怅于自己被批评的事情里,还会因为被“嘲笑”和同学发生矛盾。
起初明明的妈妈都觉得没有什么,等到孩子长大,自己回来管管就好了,慢慢的明明妈才发现,原来孩子一直都这么需要父母陪伴。

不要把孩子的安全依恋关系视作“矫情”,孩子的一句“妈妈别走”兴许是脆弱内心最后的挣扎,对希望的唯一索求。
家长的忽视很可能重重的打击孩子,内心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更自信,不被保护的心灵,容易受伤。
三、家长如何做好0-2岁孩子“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
1、 巧用罗森塔尔效应
所谓“罗森塔尔效应”是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换句话说,你对幼儿的期待,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其行为发展。
所以家长们不要总是因为孩子心理脆弱而觉得孩子玻璃心,不够勇敢,反而要鼓励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2、 建立情感链接
安全依恋关系的缺失,导致孩子内心没有安全感,极度缺乏自信心,那么我们就需要根据具体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建立情感链接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平常在生活里多陪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增加沟通,别让孩子猜父母的喜好,这样乖不乖。
这样一来,孩子的安全依恋就能够慢慢的恢复了。
3、 给予幼儿高质量的陪伴
0-2岁的孩子最容易缺乏安全感了,因为他们在这个阶段里非常容易依赖,安全感还没完全形成,孩子只能通过依赖来实现、表现出自己的需求。
因而,宝妈宝爸们一定要多抽时间陪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是幼儿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方式。

认识幼儿早期的依恋关系,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更自信,摆脱敏感的玻璃心。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里是朗姐育儿说,在这里你能发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育儿知识
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