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幼儿敏感期的敏锐性,不是孩子调皮,只是你不懂他
关于敏感期,蒙台梭利曾经参与过一桩病理学的案例。那时,她还不是正式医生,但是目睹了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一个家庭刚刚结束了长途旅行,其中一个孩子因为太小而无法忍受旅途的疲惫,或者说,这是当时所有人的观点。
然而,小孩儿的妈妈说,旅途一切顺利,他们晚上下榻在很好的酒店里,酒店通常会为他们把所有事情都准备好,包括为小孩儿准备特殊的食物、摇篮。
但现在,他们一家人住在一个舒适的带家具的公寓里面,那里没有摇篮。婴儿和妈妈睡在一张大床上。小孩儿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生病的,他晚上无法入睡,而且出现了消化问题。一到晚上就必须把小孩儿抱在怀里走来走去。孩子的哭闹被认为是胃痛的缘故。

家人请儿科专家给孩子做了检查,其中一医生要求为孩子提供富含维生素的特殊食物,并小心谨慎地准备孩子的饮食。但日光浴新鲜空气,以及所有最现代的治疗方也无法缓解孩子的病状。后来,孩子的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夜晚也就成了全家人的一种痛苦,最后,孩子出现了惊厥,在床上抽搐、痛苦地打滚。这种情况每天都要发生两三次。
孩子太小了还不会说话,不能讲出他痛苦的原因,所以家长渴望请到最知名的大夫来解决他们的难题。于是,他们决定请大夫会诊,为孩子做全面的检查。

当时最为有名的一位儿童精神科医生也去了,我也参加了这次会诊。小孩儿看上去很健康。据他的父母讲,孩子在整个旅程中一直都很健康、很安静。因此,这种病症的起因可能有着某种精神因素。
那时当我看见小孩儿躺在大床上忍受一阵阵的痛苦时,我突然有了个想法。我拿来两把扶手椅,面对面地将它们拼凑成小床的样子,椅子的扶手围成墙,像幼儿的摇篮一样。我默默地在这张临时搭建的摇篮上铺上床单和毛毯,然后把它拖到床边。

孩子看到它就停止了哭泣,滚着滚着就滚到了床边,然后自己进入到这个临时准备的摇篮中并喃喃自语,“Ull,ul,ull”,然后马上就睡着了。从此以后,孩子的病症再也没有出现过。
孩子以这种方式来表达他对可怕的无序状态的抗议——成人把孩子一抱离他自己的床,把他放在一张为大人准备的大床上。
显然,这个小孩儿敏感地感受到了摇篮式的小床与他身体的接触,小床包围着他的身体,同时给予他身体的各个部分以支撑,成人专用的大床却没有给他那种支撑感。

儿童发展中的敏感期是蒙台梭利最有成就的研究成果,涉及有语言敏感期、感觉敏感期、秩序敏感期、运动敏感期、“工作”敏感期…… 是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曾经也拜读过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到源头第一次感受幼儿敏感期的敏锐性。
2岁过后的孩子,已经会说话,有时候会无理取闹,不可理喻,很多时候其实是敏感期内对秩序的敏感在作怪。而大人不懂,未能理解孩子,满足内心需求,导致哭闹,孩子痛苦,大人也受罪。

1.儿童在敏感期会在发展方面收获良多,因为敏感期会使其以一种异常快捷和强烈的方式与外界建立起联系。3岁以内各种敏感期接踵而至,从一无所知到了解熟悉生存的世界。
2.大部分家长并不能轻易捕捉到儿童敏感期的敏感表现,也包括我在内,有时不能理解小宝的部分行为。此时我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孩子、关注孩子需求,顺应孩子要求,此阶段的顺从并不代表溺爱。
有时帮小宝穿好的鞋子,哭闹着要自己来,我只得帮他脱掉,让他自己穿;有时穿衣服的先后顺序错了,也只得顺从他,脱了重新穿;我知道这些都是他对秩序的敏感,建立自己的有序世界感。

有时出门不肯走路,也会哭闹着非要我抱着,我不知所以,无计可施,也只得将他抱起。为什么呢?因为幼儿时期很多“不听话”存在着未解之谜,也许他正在经历着、看见了某种恐慌,需要安全感的怀抱。
一切现象的背后都存在动机和理由,有些难解之谜在于我们无法根据外在的表现,而不是心理机制来作出判断,幼儿心理我们还知道得太少,因为他们难以表达自己。
二娃宝妈,看书学习,思考育儿,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