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 | 培养具有探究思维能力的幼儿有没有捷径?

文 / 天府视窗
2020-10-12 16:03

在日常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容易引发幼儿的疑问和好奇心,当我们发现儿童的这些疑问与好奇心时,成人应该及时鼓励幼儿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并为幼儿提供探究新事物和验证各种“奇思妙想”的机会,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探究,从而培养幼儿的探究思维能力。

因此培养幼儿的探究思维能力是没有捷径的,唯有成人不断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引导幼儿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探究思维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里的“探究”小故事

区域活动时,泡泡接了一盆水准备探索“物体的沉浮”。她首先把瓶盖放进了水里,发现瓶盖浮在了水面上。正当她准备在水中放入第二个物品继续探究时,她发现刚刚的瓶盖因为里面多了一些水,而向下沉了一些。于是,她又用手在瓶盖里加了少许水,瓶盖也相应地下沉了一些,并最终沉到了水底。泡泡兴奋地叫道:“老师,瓶盖沉下去了,我往瓶盖里加更多的水,瓶盖就沉到水底了。”小朋友们听到泡泡的声音,立马都围了过来。

泡泡的这一发现,引来了更多幼儿的兴趣。于是,教师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开展了“沉浮能改变吗?”系列活动。以“瓶盖如何沉下去?”为切入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硬币、树叶、石头等材料。同时,在提供的记录表上适当留白,给予幼儿去探究和发现生活中更多能让瓶盖沉下去的物体的机会。

实验初,我们发现除了教师提供的材料外,幼儿还选择了班级中的雪花片、昆虫标本、棋子、毛球等材料进行探究。实验结束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集5组幼儿的智慧,孩子们利用教室里的材料一共探究出了4种让瓶盖沉下去的方法:

方法一:石头放在瓶盖里能让瓶盖沉下去。这是所有朋友都成功试验并认同的结果。

方法二:硬币能够让瓶盖沉下去。在探究硬币让瓶盖沉下去的情况时,幼儿尝试出了2种不同的方式:

1、瓶盖口朝上,硬币放在瓶盖里面,加一个石头能够让瓶盖沉下去。

2、瓶盖口朝下,硬币放在瓶盖上面能够让瓶盖沉下去。

方法三:雪花片能够让瓶盖沉下去。在分享的过程中,佳佳和柠檬合作,她们尝试先放1片雪花片在瓶盖上,瓶盖没有下沉,当在瓶盖上放第2片雪花片时,瓶盖顺利沉了下去。

方法四:昆虫标本能够让瓶盖沉下去。妮妮把昆虫标本放在了瓶盖上,瓶盖沉了下去。

通过分享,有的幼儿又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想法。于是,教师将实验的材料持续投放在了班级的科学区中,让感兴趣的幼儿能够继续验证他们的“奇思妙想”。

故事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幼儿经验的累积,就是在一次次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中完成的。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的探究意识越来越强烈,探究能力也就会得到提高。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让儿童教儿童,不仅被教者得益,教者在巩固自己所学技能的同时,也获得了发展才能的机会。”当然,幼儿探究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喊而就的,它需要在日常生活与教育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应注意接受幼儿新奇的思维方式,给幼儿提供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使幼儿的探究思维更富有创造性。

对于家庭而言,当幼儿提出疑问时,我们不用担心自己不能正确地为幼儿解答其中的原理。而是应该鼓励并支持幼儿为解答疑问进行探究,如我们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成人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去感染幼儿,让幼儿也参与其中;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成人正确看待幼儿的“奇思妙想”,并容忍幼儿因探究而弄脏衣物、弄乱物品的行为……

当然,探究过程中成人不要急着否定幼儿的猜想,不要担心幼儿的失败,不要纠结幼儿的探究是否有结果,因为探究的过程才是亲子间最棒的收获。相信有了教师、父母的支持,孩子一定会更愿意去探究,并喜欢探究活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