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英语浸入式课堂离不开的TPR教学法
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州心理学与统计学教授James Asher创建了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教学法,让学生在身体活动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是一种建立在语言和行动协调基础上的快速教学法,目的是减少语言学习中的心理压力。

TPR教学法认为外语习得与母语习得有许多相似之处,孩子最初学习母语的时候是用动作来回应父母的指令,说明孩子在会说话之前已经能够听懂一些内容,只是处于一个还不能开口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久而久之自然会习得新语言。既然学习母语的过程是听和理解先于表达,学习第二语言也可以同样的方法,而语法结构和词汇可以在教学引导中来掌握。

TPR教学法汲取了心理学中“记忆痕迹”的观点,认为记忆的过程越频繁、强烈,则联想和回忆越容易。而这个过程既可以通过口头完成,也可以和肢体活动结合起来,比如伴随肢体运动学习词汇,运动“痕迹”能够提高记忆效率。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James Asher认为孩子接收的语言大多是祈使句,所以一般会先用身体做出反应,而后再学会用语言反应。
此外,James还借鉴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某些观点,认为用游戏的方式,不对语言输出做严格要求,可以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培养愉快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孩子提供大量可理解的输入,消弭抵触心理,这样学生能够更加高效地将所有输入变成可接收的信息,然后再转化为输出。

借鉴母语习得的基本特点,James Asher提出了TPR教学的三个原则:
(1)初始阶段孩子能够总结语言结构
(2)遵循情境教学法
(3)通过祈使句的指令来加强语言输入
James Asher认为大部分语法结构和单词的教授都可以通过使用祈使句来完成,动词的掌握、语言学习和使用都应围绕它展开。此外,他还指出:语言是作为整体被内化的,而不是单个的词汇元素的输入。也就是我们之前曾经提到过的语块教学的概念。
学习理论在学习理论方面,TPR教学法强调以理解为基础的语言教学原则:
(1)在语言学习中,理解能力先于输出能力;
(2)先训练“说”的能力再培养“理解”技能;
(3)“听”的过程中获得的技能可以转化为其它技能;
(4)教学应该强调意义(Meaning)而不是形式(Form);
(5)教学过程尽量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

这是TPR教学最明显的特征。教师用目的语发出指令,自己先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指令与动作之间的关系,然后学生做出相应动作。熟练后,学生可以两人一组,一名学生模仿教师发布指令,另一名学生根据指令做相应动作,然后轮换角色反复练习。指令可以逐渐增加难度,从单一动作过渡到连续动作指令。
语言以祈使句为主指令的语言形式最好是祈使句,可以实现学生对英语的快速理解和长时记忆,使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学习。
宽松地纠错传统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纠错通常要精益求精,导致学生怕出错而不敢张口,只能机械跟读。TPR教学法鼓励只纠正关键错误,纠错过程中注重鼓励技巧。

教师通过生动的表演,运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不断重复的语言信息。学生边听指令边模仿老师的动作,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所以英语老师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才艺技巧,比如之前介绍过的
通常来说,孩子对直观的图画都会感兴趣,特别是视觉型学习风格的孩子;因此老师们不妨利用学生这个特点,课堂上多使用图片、闪卡,结合游戏活动来组织教学。
游戏教学多数孩子同样也喜欢游戏,特别是动觉型学习风格的孩子,在游戏中学习会倍感兴趣。比如通过猜谜、模仿等游戏训练单词,孩子们很容易在好奇心和印象深刻的场景下记住所学的内容。使用游戏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纪律。因此教师在活动前要将组织步骤计划好,并把活动指令清晰准确地传达给所有学生。此外,游戏活动虽然有趣,但一节课不宜过多使用,老师们在借助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切忌忽视了教学目标。
小组竞赛分组活动经常会采用比赛的形式,可以是组内成员之间的竞赛,也可以是小组之间。比赛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往往会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都会增强,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比赛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一方面不要偏离学习目标;另一方面要帮助孩子正确看待输赢;此外,还需要注意比赛规则的制订与实施确保尽可能客观公正,以免产生消极负面的学习情绪。

TPR教学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灵活度,方便和其他教学法配合使用,特别是针对活泼好动、理解能力有限的幼儿,TPR教学法是浸入式课堂的重要保障。以上只是简单地列举了一些课堂实施的形式,欢迎老师们在评论区说说你的课堂都用了哪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