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师资格证笔试幼儿简答题汇总
幼儿园简答题

1.简述幼儿观察能力的特点。
①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②观察的细致性提高。
③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④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⑤观察的方法逐渐形成。
2.幼儿园应从哪些方面开展幼小衔接工作?
①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 看法、 情绪状 态等, 对入学后的适应影响很大。因此, 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的主观 愿望, 使其对小学的生活怀有兴趣和向往。
②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教师可以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独立性, 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帮助幼儿更好 地适应小学的生活。
③做好儿童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活动来缩小与小学的差异程 度, 开展适应小学的教育活动, 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 并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 准备。
3.简述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①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儿教育, 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
②反对 “死教育”, 提倡 “活教育”。
③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4.简述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①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的、 笼统的、 弥漫性的, 以后 动作逐渐分化、 局部化、 准确化和专门化。
②首尾规律。儿童动作发展首先从上部动作开始, 然后到下部动作。
③近远规律。儿童动作发展首先从靠近中央部分动作开始, 然后才发展到边缘 部分的动作。
④大小规律。儿童动作是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精细动作逐步发展的。
⑤无有规律。儿童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 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
5.简述科学领域的指导要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指出, 科学领域的指导要点包括以下内容:
①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 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②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 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体验发现的乐趣。
③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 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6.简述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①父母的惩罚。惩罚对于非攻击性的儿童能够抑制攻击性, 但是对于攻击性的 儿童则有可能加重攻击行为。
②榜样。电视上的攻击榜样会增强儿童的攻击行为, 父母打架对孩子也有影响。
③强化。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 父母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 就等于强化了 孩子的侵犯行为。
④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一个受挫折的孩子很可能比 一个心满意足的孩子更具攻击性。
7.影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
(1)家庭因素。①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②父母的鼓励与教养方式;③家庭的居住条件;
(2)托幼机构因素。①教师的影响;②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3)幼儿自身的特征。
8.气质的类型。
根据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及灵活性的不同,一般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及抑郁质。
(1)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2)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3)粘液质:稳重有余而又灵活性不足、路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4)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
9.幼儿期攻击行为的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和物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小班幼儿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多于敌意性攻击行为,而大班幼儿的敌意性攻击则显著多于工具性攻击。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幼园男孩比女孩更多地卷入攻击性事件。
10.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1)父母的惩罚。研究发现,攻击性男孩的父母对他们惩罚更多,而且即使他们行为正确也经常受到惩罚。
(2)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里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幼儿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幼儿会从这些电视、电影暴力节目中观察学习到各种具体的攻击性行为。
(3)强化。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或教师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4)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
11.游戏的特征。
(1)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儿童感到快乐的活动;
(3)游戏是充满想象和创造的活动;
(4)游戏是虚构与现实统一的活动;
(5)游戏是具体的活动。
12.游戏材料的投放。
(1)要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游戏材料;
(2)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提供游戏材料;
(3)提供与阶段教育目标、内容相匹配的游戏材料;
(4)尽量提供无固定功能的游戏材料;
(5)多提供中等熟悉和中等复杂程度的游戏材料;
(6)将游戏材料放在可见位置。
13.成人介入游戏的时机。
(1)当幼儿游戏出现困难时介入;
(2)当必要的游戏秩序受到威胁时介入;
(3)当儿童对游戏失去兴趣或准备放弃时介入:
(4)在游戏内容发展或技能方面发生困难时介入。
14.幼儿园心理环境创设的要求。
(1)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
(2)创设宽容理解的环境;
(3)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形成良好的幼儿园风气。
15.简述现代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
(1)学前教育理论的深化和多样化。
(2)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整合化和多元化。
(3)学前教育机构类型的多样化和社区化。
(4)学前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和国际化。
16.幼儿喜欢什么样的环境?
(1)熟悉的环境。
(2)富有新意的环境。
(3)引发活动欲望的动态环境。
17.幼儿言语能力的培养措施?
(1)创造条件,让学前儿童有充分交往与活动的机会。
(2)帮助幼儿扩大眼界、丰富生活、增加词汇。
(3)加强对学前儿童言语的训练。
(4)成人语言规范的榜样作用。
18.如何培养幼儿想象力?
(1)丰富儿童的表象,发展儿童的语言表现力。
(2)在文学艺术等活动中,创造儿童想象发展的条件。
(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儿童大胆想象。
(4)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儿童想象力。
(5)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儿童进行想象。
(6)引导儿童的想象符合客观规律。
19.为什么在进餐时,不能处理幼儿行为上的问题?
进餐的时候教导小孩多半会影响他们的情绪,进而影响食欲,次数多了小孩会有条件反射,认为吃饭就是上思想课,就不想吃饭。
20.幼儿观察力发展的特点(特征)及其培养方法?
特点: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人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主要表现在:
(1)观察的目的性不断加强,
(2)观察的持续性断延长,
(3)观察的细致性不断增加
(4)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培养方法:帮助学前儿童明确观察目的、任务,激发和培养学前儿童观察的兴趣,交给学前儿童观察的方法,训练儿童运用多种感官观察。
21.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那些专业素质?
(1)文化素养和学科素养,包括: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广博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包括: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观察儿童能力和教研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机智。
(3)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忠于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2.幼儿教师应该具备那些方的技能素质?
(1)敏锐的观察力。
(2)恰当的应答能力。
(3)深刻的反思能力。
(4)创造支持环境的能力。
(5)有力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
23.3岁儿童的教育要领是什么?
(1)用多种手段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
(2)为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
(3)培养儿童自理能力和良好的习惯。
(4)正确对待儿童的要求。
24.幼儿的注意发展呈现哪些基本特征?
(1)无意注意占优势。
(2)有意注意逐步形成和发展。
(3)注意广度逐渐扩大。
(4)注意的稳定性较差。
(5)注意的转移较慢,灵活性低。
(6)主义的分配能力较差。
25.同伴关系在儿童发展中具有什么功能?
(1)同伴关系给予儿童安全感和归属感。
(2)同伴是强化物。
(3)同伴是儿童行为的范型。
(4)同伴能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
(5)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6)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26.婴幼儿运动系统的保健特点有哪些?
(1)加强营养,适度运动、多晒太阳,为骨的生长发育提供足够的养料。
(2)教育幼儿养成健美的姿态,活动和运动时要双肩双臂均衡用力。
(3)不要让幼儿提拎重物。
(4)跳高跳远区设立沙坑,不要让幼儿从高处往硬地上跳。
(5)防止猛力牵拉幼儿手臂,预防牵拉肘。
(6)幼儿运动时要及时休息,对于幼儿的精细动作不能要求过高。
27.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1)教学目的和任务。
(2)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
(3)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4)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5)教师的自身素养。
28.制定幼儿元课程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全面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时代性原则、补偿性原则、适度性原则。
29.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
(1)丰富幼儿的知识体验。
(2)提供游戏材料,引发幼儿游戏。
(3)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主题。
(4)帮助幼儿学会扮演和分配角色。
(5)在游戏中善于观查幼儿表现,适时地教育。
(6)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促进游戏情节发展。
(7)使幼儿愉快的结束游戏。
30.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因素,在教学中如何控制和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影响因素: (1)不当的惩罚。(2)暴力影视媒介。(3)不加约束产生的强化。(4)挫折。
控制措施: (1)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2)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3)提高幼儿的交往技能。
31.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的思想观念素质?
(1)较高的思想觉悟。
(2)良好的道德品质。
(3)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4)崇高的敬业精神。
(5)开拓创新精神。
(6)正确的教育观。
32.5-6岁儿童的教育要领有哪些?
(1)采用游戏的手段发展儿童诸方面的能力。
(2)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自理能力。
(3)提供条件让儿童尽可能参与各种有益活动。
(4)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33.幼儿情感情绪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
特点: (1)情绪易充动,不善控制。
(2)情绪易变化,稳定性较差。
(3)情绪易外漏。
培养方法: (1)营造丰富、温暖、安全、信任的情绪环境。
(2)教师的言行举止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3)帮助幼儿恰当的表达情绪,控制情绪。
34.婴幼儿皮肤护理的保健要点有哪些?
(1)经常洗头、洗澡、勤剪指甲。
(2)穿着的衣服应该是棉织品。
(3)穿着衣服不应过冷过热,预防感冒。
(4)给婴幼儿经常进行三浴锻炼。
(5)不给婴幼儿化妆,佩戴各种首饰。
(6)防止幼儿接触毒品,给他们涂抹药物浓度和剂量要适量。
35.现代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教学设计应体现出哪几个主要特征?
依据: (1)依据现代教学理论。
(2)依据系统的科学原理与方法。
(3)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4)依据学生的特点。
(5)依据教师的教学经验。
特征: (1)以学生为中心。
(2)关注真实生活。
(3)以"研究"超越经验"。
(4)创造性和灵活性。
36.如何有效的指导幼儿的结构游戏?
(1)丰富并加深幼儿对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
(2)为幼儿提供结构游戏的材料,吸引幼儿积极参与游戏。
(3)帮助幼儿掌握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培养幼儿认真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和爱护结构材料的良好行为习惯。
37.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教师应该如何在日常教学中促进幼儿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特点: (1)自我评价的依从性和被动性。
(2)自我评价的表面性和局部性。
(3)自我评价的情绪性和不确定性。
方法: (1)给予儿童关爱和尊重。
(2)给予儿童肯定性评价。
(3)让儿童获得独立自主的机会。
38.幼儿教师的职责是什么?
(1)幼儿教师对本班工作全面负责,并制定和执行工作计划,完成任务。
(2)观察理解幼儿,记录,分析,评价幼儿发展,并促进幼儿个
(3)严格执行幼儿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工作。
(4)与家长联系,了解家庭教育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5)积极参加业务学习和研究活动。
(6)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检查指导。
39.引起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无意注意条件: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本人身体状态,如人的需要、兴趣、态度。
有意注意条件:明确的任务,培养间接兴趣,排除各种干扰,合理组织活动。
40.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卫生要求有那些?
(1)教育活动的内容浅显易懂,适合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
(2)教育活动的方法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
(3)教育活动的时间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4)教育活动的环境应清洁、室内通风、光线充足。
(5)教育活动要培养幼儿正确的读、写、画姿势,防止用眼过度和脊柱弯曲。
41.达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做法。
(1)消除幼儿对教师的恐惧。
(2)让幼儿学会如何尊重他人。
(3)与儿童共同制定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
42.教育过程中如何实践科学的儿童观?
(1)在工作实践中教师不但要承认儿童有各种合法权利,还要尊重儿童的各种合法权利并保护她,若发现幼儿园有虐待儿童的现象要及时制止。
(2)研究表明儿童发展具有巨大的潜能,必须重视儿童潜能的开发,并关注儿童提出的问题并努力帮助解决,适当的早期教育帮助与儿童的培养。
(3)儿童不是消极的适应环境,他与环境保持着积极互动,在相互作用中解决冲突获得发展。教师多观察儿童、了解儿童、帮助儿童,解决问题。
(4)儿童的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有发展速度上的不同,有发展特点上的不同,有发展基础上的不同,教师针对不同既要积极保教,又要有爱心和信心保教。
43.记忆的种类。
(1)根据内容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
①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②运动记忆,是以过去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③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④逻辑记忆,是以语词、概念、原理为内容的记忆。
(2)根据保持的时间,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①瞬时记忆,也称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它的印象在头脑中只保留一瞬间的记忆。感觉记忆的特点是对信息的保持时间大约为1秒钟,它按刺激的物理特性以感觉形式进行编码,而且其信息容量很大。
②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在头脑中保持的时间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7±2个组块。
③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头脑中保持的时间超过1分钟,乃至一生的记忆。
44.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1)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2)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3)较多运用机械识记,意义识记开始发展。
①机械识记用得多,意义识记效果好。
②幼儿的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都在不断发展。
(4)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①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
②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③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
(5)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策略逐渐发展。
45.幼儿想象的种类。
(1)按照想象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①无意想象;②有意想象。
(2)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不同,可以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①再造想象;②创造想象。
(3)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4)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5)想象有时和现实混淆。
46.幼儿时期,常将想象的东西和现实进行混淆,表现在三个方面:
(1)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
(2)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发生的事情来描述。
(3)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身临其境,与角色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
47.幼儿空间关系的掌握。
一般来说,3岁儿童能正确辨别上下方位,4岁能正确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7岁后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由于幼儿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因此,幼儿园教师面向幼儿做示范动作时,其动作要以幼儿的左右为基准,即"镜面示范"。
48.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①新生儿期(0-1个月)。
Ⅰ.心理发生的基础:本能动作(无条件反射)。Ⅱ.心理的发生:
条件反射的出现。
②婴儿早期(1-6个月)
Ⅰ.视觉、听觉迅速发展。Ⅱ.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Ⅲ.主动招人。Ⅳ.开始认生。
③婴儿晚期(6-12个月)。
Ⅰ.身体动作迅速发展。Ⅱ.手的动作开始形成。Ⅲ.言语开始萌芽。Ⅳ.依恋关系发展。
(2)幼儿前期的年龄特征(1~3岁)。
①言语的形成。
②思维的萌芽。
③自我意识的萌芽。
(3)幼儿期的年龄特征(3-6岁)。
①幼儿初期(3-4岁)的心理特点。
Ⅰ.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Ⅱ.爱模仿。Ⅲ.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②幼儿中期(4-5岁)的心理特点。
Ⅰ.爱玩,会玩,活泼好动。Ⅱ.思维具体形象。Ⅲ.开始接受任务。Ⅳ.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③幼儿晚期(5-6岁)的心理特点。
Ⅰ.好学、好问。Ⅱ.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Ⅲ.个性初具雏形。Ⅳ.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49.思维在幼儿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
(2)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其他认识过程产生质变。
(3)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幼儿情感、意志和社会性的发展。
(4)思维的发生标志着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出现。
50.学前儿童言语的种类。
(1)外部言语。
①对话言语②独白言语③初步的书面言语。
(2)过渡言语。
(3)内部言语。
整理:敏试教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