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雏鹰宝贝:发育生物力学--幼儿身体发育的奥秘
3-6岁之间的幼儿已经能够做出大部分在未来生活中必需的基础动作。然而目前他们仅仅能够做到最基础的动作水平,并且处于不同的成熟阶段。
在雏鹰宝贝动育课程体系中基础动作课程的探索和玩耍期间,我们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让幼儿能够达到一个更高的动作成熟阶段。我们认为运动就像盖房子:为了能够加盖楼层,地基一定要稳固。因此这就像生活中,对于任何我们为之努力的事,都需要认清它的根基所在。就像是一棵树,如果没有深深地扎根于地下,就不可能在暴风雨中幸存下来。

让我们以跑步为例。跑与走的不同在于,跑步有一段腾空的过程。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是双脚悬空而不接触地面。正因为如此,再加上加速度以及手臂和腿部动作幅度的加大,在跑步过程中对身体稳定性的要求就相当高了。当我们进行直线跑时,部分稳定性发生在矢状面(前后向,身体前倾和后仰的平面),而跑步是以异侧模式完成(对侧的手和脚同时向前移动),因此保持身体稳定的其余部分就是在水平面(旋转平面)。
这种能力在在婴儿阶段会通过学习爬行来打下基础:在使用异侧模式爬行时,婴儿会学习如何保持身体稳定。
与此类似,跑也为其他动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例如,在摆臂和摆腿的同时保持躯干稳定,能够帮助我们发展投掷的动作模式。
了解了这一点,接下来看一下幼儿在建立自己的动作基础时经历的过程:

人类天生具有柔韧性,但稳定性是我们必须自己习得的。婴儿有着极好的柔韧性却无法站立,之后通过探索和玩耍,他们逐渐获得了能够支撑起自己身体的力量。
雏鹰宝贝动育课程体系的方式是首首先通过翻身,然后就是挺胸、匍匐爬、爬行、坐起、攀爬上物体(是的,攀爬先于行走发生),扶站,行走和独自站立。
在行走的初期阶段,我们发现幼儿需要一个较大的基础支撑面,将脚分开,以同侧协调模式移动。随着他们的进步,他们能够以异侧协调模式行走并逐渐减少支撑面的面积,这样他们就可以在一个小的物体表面保持平衡。由此我们就可将平衡视为一种行走的进阶方式。
在雏鹰宝贝动育课程体系的基础动作探索课程中,上半学期的目标是强化动作的基础,为下半学期的动作模式改善和提高打下基础。

在力量练习部分,我们专注于身体获得稳定性的基础——爬和攀爬两个动作,也就是最早的(四足)动作模式。这种基础打得越牢固,我们就越能在更复杂的运动中展现出更高的水平。
在敏捷性练习中,我们致力于运用平衡走(行走的进阶)和跑来建立我们的双足运动模式的基础。并且利用我们在第一部分所打下的基础来加强第二部分。
在爆发力练习的部分,我们会思考如何使用之前所建立的基础来帮助我们的动作更进一步:利用跳和投掷来练习加速和减速。
最后一部分,我们把重点放在通过之前所学的动作来锻炼协调性。当我们必须同时思考和执行不同的动作时,运动复杂性会提高,这是一个将之前各阶段所取得的进步进行整合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