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排周岁幼儿的生活?怎样才算是合理的生活作息?

文 / 微知育儿知识
2021-01-02 00:20

1周岁的幼儿应当建立起一种比较规律化的生活制度,这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十分有益的。周岁的作息制度可参照下表安排:上午:7:00~7:30起床,清洗,排便

7:30~8:00早饭

8:00~11:00户内、外活动及玩耍

11:00~11:30饭前清洗及准备

11:30~12:00午饭

下午:1:00~3:00睡眠

3:00~4:00户内、外活动及玩耍

4:00~4:30吃点心

4:30~5:30户内、外活动及玩耍

5:30~6:00饭前清洗及准备

6:00~6:30吃晚饭

6:30~8:00户内、外活动及玩耍

8:00~8:30睡前清洗

8:30睡眠

周岁以内的幼儿不宜过早学步

幼儿出生以后,从躺卧到站立,大约需要经历1年的时间。中间要经过翻身、坐起、爬行等阶段,通常要到1岁左右才能独自站立,自己扶着床沿、家具挪步,或拉着大人的手迈步。

许多家长以为幼儿走路越早发育越好,于是在幼儿不满周岁时就让他练习自己走路,但这种做法会给孩子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扁平足。又称“平板脚”。研究表明,大约90%的扁平足是由于足部负担过重而引起的。不满周岁的幼儿,足部韧带和肌肉发育尚不健全,过早地学步或站立,会使双足负荷过重,损害足部的韧带和肌肉,影响脚弓的形成,造成日后的扁平足。

扁平足的幼儿长大后不仅走路动作笨拙且足部易疲劳,不能走长路,站立时小腿肚及大腿部肌肉也会有牵引疼痛,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2)O形腿或X形腿。“O形腿”是指站立足跟靠拢时两膝分离;“X形腿”则相反,两膝靠拢时,双足分离。当幼儿缺钙、患佝偻病时,可导致腿部骨骼的变形。但有的幼儿并不缺钙,没有佝偻病,怎么也会形成O形腿或X形腿呢?这与幼儿学步过早有一定的关系。

幼儿的骨骼中水分和有机物成分较多,较柔软,易变形,不能长时间承受体重的负担,若过早地学步行走,下肢负担过重,会逐渐使小腿弯曲变形,影响美观。家长不要让幼儿过早地练习走路和独自站立,胖幼儿更应注意这一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