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如何提高幼儿自理能力?这份“秘籍”等你来拿
寒假到了,小神兽们从生活温馨但管理严格的幼儿园回了家。小王子、小公主们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惬意生活。殊不知,2—4岁是初步发展幼儿自理能力的关键期,家长们该放手时要放手,幼儿园的寒假可是提高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好机会。现在,我们请来济南市十佳幼儿教师、紫苑幼教集团李彤告诉大家,如何在寒假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先从简单家务做起
2至4岁是幼儿初步发展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最好,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幼儿年龄越小,思维越简单,可塑性就越强,并且更容易接受环境影响和父母教育。因此,此时加强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比较容易成功。
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呢?李彤介绍,首先要创设一个锻炼孩子自己动手做事情的环境,日常生活中就充满了各种事情。可以先从简单的家务劳动开始做起,比如打扫卫生,即使是年纪很小的孩子,也能够完成洗抹布、擦桌子这样简单的家务。和父母一起做家务会让孩子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也许孩子没办法像大人那样高效,但只要家长保持耐心,通过悉心指导,孩子就能掌握正确的方法。家长既要教导孩子,也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当孩子成功做完一件事:比如说叠好衣服、洗了袜子、整理了书包,家长就可以表扬孩子,用积极地鼓励使孩子产生成就感,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如果孩子没做好,也不要批评指责,只要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就可以了。
家长们要充分给孩子创造条件,教他们正确的自理方法,多指导、多鼓励、少指责,要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只有这样,培养孩子较强的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最终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
孩子不愿做时抱抱TA
让孩子做自己的事情时,独立很重要,但是如果只强调独立,让孩子反复尝试、反复失败,多数孩子一开始的反应只有大哭大闹或者生闷气,时间久了就会选择放弃、逃避。想要让孩子能够获得独立做事情的技能,意愿和能力缺一不可:孩子有自主做事情的主动愿望,孩子具备如何求助、获取支持的能力,如果孩子出现哭闹,这种时候,大人斥责、讲道理,其实作用甚微。不如抱抱孩子,同理心(被理解和共情)可以帮助孩子安静下来。
当孩子安静下来之后,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习一件事的流程从最简单到最难的几步,然后看看从哪里重新开始。
(1)你看我做——学习的第一步是观察学习;
(2)手把手跟我做——手把手地教;
(3)你跟我做——模仿我,我做什么你做什么;
(4)你接着我做——我先开个头,你往下做;
(5)我们同时做——你参照我;
(6)我们一起总结经验——总结性的语言提示,这样能大大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李彤说,在处理这类问题时,绝不能简单粗暴地套用一个公式,也不能单方面地给孩子贴上一个无理取闹的标签,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家长在给孩子构建规则时,一定要有耐心,并且要坚持到底,要让孩子明白哭和发泄情绪是可以的、是被允许的,但是哭闹完毕以后该做的事情还是需要把它完成。让孩子学会不压抑自己的情绪,并懂得坚持把一件事情完成,这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坚持的毅力也培养了责任感。
老人的建议要区别对待
俗话说,隔辈亲,如果小家庭跟老人生活在一起,或者带孩子去看望老人时,年轻父母的育儿观念常会与老人的发生冲突。老人也常常对孩子的教育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时,李彤建议父母们要感谢老人帮忙看孩子,感恩他们的辛苦付出,但是对老人提出的建议却要加以区别对待。
正确的意见就按老人说的办,不科学的要及时解释。只要他们提出的是对孩子没有什么坏处,就试试看。对于纵容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自己做这样的观点,父母的态度要坚决,可以查找资料和视频给老人看,慢慢转变他们的观念。
如果是对孩子没有多大影响的事情,要多包容,不要过于苛责。遇到老人帮孩子的情况,先去阻止孩子,让他自己去做。只要老人不在身边,孩子自然自己去做了。
李彤认为,经常召开家庭会议讨论,沟通和交流。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争吵,也不要阳奉阴违。一家人都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形成的一致意见大家都要共同遵守,有保留意见也以一个人的意见为主。这样大家有什么想法都直接说出来,就可以融洽相处了。慢慢地孩子的自理能力也会提高,家庭之间就不会发生矛盾了。
李彤,从事幼教工作10年,曾荣获“济南市十佳幼儿教师”、“济南市优秀班主任”、“历下区优秀班主任”、“历下区优秀教师”、“历下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历下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