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要溺爱孩子,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和独立自理能力

文 / 刘院长说育儿
2021-03-30 00:29

文丨孩童教育

父母要顺应发展,让孩子逐渐学会自给自足,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目前我国婴幼儿家庭教养有四种类型。保育型:家长把时间、金钱、精力集中在考虑安排孩子的营养上,认为孩子长高长胖将来就能成才。

等待型:认为孩子聪明才智、思想品德,当生长发育得到一定阶段就会得到发展。一切听其自然。

知识技能型:家长过早教孩子识字、算数或过早进行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专门技能训练,认为孩子成才,首要的是知识技能。

四、全面发展教育型:家长重视孩子思想品德、智力,审美能力、身体发育等的全面培育,重视孩子个性的全面发展。前三种婴幼儿家庭教养都有其片面性,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其理由:属于这些类型家教的家长,没看到身体营养和精神臂养的辩证关系。保证营养、促进身体各系统,特别是大脑神经细胞的完善。

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固然重要,但大脑机能的发育,孩子能力的发展,营养并非唯一的重要因素。脑的机能是在宏观的社会环境和微观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发育完善的。营养身体和营养精神同样重要。

不了解对婴幼儿进行早期的重要性。中外许多学者都主张从零岁开始进行早期数育。因为婴幼儿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错过此时期将遗误生。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士在孤儿院挑选一批新生儿放在暗室,避开任何刺激,只给吃喝,保证生存。结果被试者生理能化,变成痴愚,后经长期艰苦训练,绝大多数被试者仍终生痴呆。大量事实证明,不进行早期教育,等待自然发展,实质是放弃人才培养。

没把孩子看成一个能动的主体,不了解儿蛮身心发展的规律。从主观愿望出发,由成人过早定向,也是不科学的。儿童能力发展有着量和质的差异,有着自身发展的过程。

儿童年龄越小,大脑发育越快,对环境信息加工的能力发展也快。但大脑机能仍较弱,无限制地加重学习负担,往往恰得其反。

美国一心理学家,为使其子赛达斯成为天才,在刚出世的儿子的小床周围挂精英文字母,并不时发出读音,六个月后孩子会读出全部英文字母,接着他又用各类教科书取代玩具。

姿达斯从小被数学、物理、化学、语言学等科学知识包围,两岁学中学教程,四岁写作,六岁发表论文,十二岁进哈佛大学。

尽管赛达斯天资聪明,由于过度的训练,过重的负担、损坏了身体,引起精神失常,十四步沦为精神病患者。第四种家教类型符合两个文明建设的要求。

因为社会主义社会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德、智、体、美、劳诸因素的协调发展,缺一不能成其为理想的人才。

最后,培养要幼儿的劳动习惯和独立自理能力。乳儿机体娇嫩较躬,需成人精心护理才能生存。一岁左右学会走路,三岁动作自如,出现自已的独立愿望。

心理学上称这个时期为“独立期”或“勿扰期”。父母要顺应发展使孩子逐渐学会吃饭,自己洗脸,自己大小便,自己穿脱衣服,逐渐形成为自己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劳动习惯和自强能力。

英国哈佛大学戚兰特先生及助手,对四百九十多个十岁左右的男孩,跟踪观察了四十年,做了大量记录,研究结果表明从小干活富有才干,充满信心,坚强勇敢,人际交往能力两倍于父母羽翼下长大的同龄人。

可现在有些父母溺爱孩子,把孩子的衣、食、住、行全包下来,不使孩子干一点力所能及的劳动。这实际剥夺了孩子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