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依恋的类型,你都get到了吗?

文 / 妈妈知识必备
2022-01-12 00:20

教育心理学部分一直是我们的重点板块,而在这重点板块中有一章是关于幼儿心理的,这一部分说不重要吧但是几乎年年必考,总会涉及一两分的题目,其中依恋类型便是一个很重要的考点。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梳理一下依恋类型,看看大家是否掌握了,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考情浅谈:

关于幼儿依恋类型这部分的内容,在四川来看出题的概率较高,主要考查特点型的反选题,题型通常是单选、判断等常规题型,偶尔也会成为案例分析的选项。

二、理论内容: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是儿童在与父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还记得之前很火的综艺《爸爸去哪儿》里面杜江的儿子“嗯哼”就有很严重的分离焦虑,每次要跟爸爸分开都哭个不停,其实这就是早期依恋产生的影响。

那么我们的依恋到底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呢?又是谁按照什么来分的呢?各类型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惑一起去一探究竟吧。

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评估婴儿与他们母亲的分离与重聚后的反应的个体差异,安斯沃斯与同事一起提出了“陌生情境”测验法来研究幼儿的依恋类型。通过实验,他提出了三种不同的依恋类型,分别是:A型:即焦虑-回避型依恋;B型:即安全型依恋;C型:即焦虑-抗拒型依恋。

1.焦虑-回避型依恋

总体表现: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母亲是否在场对他们的探究行为没有影响。母亲离开时,儿童不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母亲返回时,也不主动寻求接触;母亲接近时反而转过身去,回避母亲的亲密行为。在忧伤时,陌生人的安慰效果与母亲差不多,不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

2.安全型依恋

总体表现: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究周围环境。母亲在场时,主动去探究;母亲离开时,产生分离焦虑,探究活动明显减少。母亲返回时,以积极的情感表达依恋并主动寻求安慰,即使在忧伤时,婴儿也能通过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然后继续探究和游戏。忧伤时容易被陌生人安慰,但母亲的安慰更有效。

3.焦虑-抗拒型依恋

总体表现: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难以主动地探究周围环境,而且探究活动很少,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母亲离开时儿童相当忧伤,但重逢时又难以被安慰。实际上,这些儿童抗拒母亲的安慰和接触。他们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愤怒的矛盾心理,对母亲缺乏信心,不能把母亲当做“安全基地”。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拒绝去探究,仍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不安。

其中,B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A型和C型属于消极、不良的非安全型依恋。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幼儿的这些依恋类型呢?

知道以上原因以后希望大家自己带娃的时候尽量满足安全型依恋的要求。

这些不同的依恋类型对婴幼儿的后期行为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不同依恋类型的儿童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研究结果表明:

①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对问题表现出好奇探索的倾向,他们会主动地接近问题,遇到困难时较少消极情绪的反应,他们既能够向在场的成人请求帮助,又不太依赖成人。

②焦虑-回避型依恋

焦虑-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则显著不同,其自我调控能力与合作性较差,面对困难有明显的失望反应,情绪不稳定,如跺脚、发脾气等,坚持性差,容易放弃,必要时也极少求助于成人。

③焦虑-抗拒型依恋

焦虑-抗拒型儿童明显缺乏独立性,过分依赖母亲,他们难以接近问题,有时干脆从问题情境中退出。

由此可见,儿童依恋的性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儿童的认知活动。

以上是对幼儿依恋类型部分知识点做的梳理,你掌握了多少呢?以上梳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