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茉家: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分享,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

文 / Lucky育儿馆
2019-04-20 10:11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给孩子最好的营养,一直是家长们关注的头等大事。学龄前儿童经过7~24月龄期间膳食模式的过渡和转变, 摄入的食物种类和膳食结构已开始接近成人,这一时期将是饮食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 。那么,学龄前儿童的饮食应该以什么为原则,家长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又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2016年由中国营养学会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妇幼人群指南修订专家工作组发布的《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2016)》,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答。该指南(适用于2 周岁以后至未满6 周岁的学龄前儿童)基于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和营养特点,在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的基础上增加了5 条专门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关键推荐。 今天跟大家分享第一条关键推荐“规律就餐,自主进食不挑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关键推荐一:规律就餐,自主进食不挑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学龄前儿童的合理营养应由多种食物构成的平衡膳食来提供,规律就餐是其获得全面足量的食物摄入和良好消化吸收的保障。此时期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迅速,自我意识和模仿力、好奇心增强,易出现进食不够专注,因此要注意引导儿童自主、有规律地进餐,保证每天不少于3 次正餐和2 次加餐,不随意改变进餐时间、环境和进食量,培养儿童摄入多样化食物的良好饮食习惯,纠正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行为。1.合理安排学龄前儿童膳食 学龄前儿童每天应安排早、中、晚3 次正餐,在此基础上还至少有2 次加餐。一般分别安排在上、下午各1 次,晚餐时间比较早时,可在睡前2 小时安排1 次加餐。加餐以奶类、水果为主,配以少量松软面点。晚间加餐不宜安排甜食,以预防龋齿。 儿童膳食注意点:① 两正餐之间应间隔4~5h,加餐与正餐之间间隔1.5~2h;② 加餐份量宜少,以免影响正餐进食量;③ 根据季节和饮食习惯更换和搭配食谱。2.引导儿童规律就餐、专注进食 由于学龄前儿童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受环境影响,如进食时玩玩具、看电视、做游戏等都会降低其对食物的关注度,影响进食和营养摄入。①尽可能给儿童提供固定的就餐座位,定时定量进餐;②避免追着喂、边吃边玩、边吃边看电视等行为;③吃饭细嚼慢咽但不拖延,最好在30 min 内吃完;④让孩子自己使用筷、匙进食,养成自主进餐的习惯,既可增加儿童进食兴趣,又可培养其自信心和独立能力。3.避免儿童挑食偏食 学龄前儿童仍处于培养良好饮食行为的关键阶段,挑食偏食是常见的不良饮食习惯。由于儿童自主性的萌发,对食物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喜好,出现一时性偏食和挑食,此时需要家长或看护人适时、正确地加以引导和纠正,以免形成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家长良好的饮食行为对儿童具有重要影响,建议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并与儿童一起进食,起到良好榜样作用,帮助儿童从小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习惯。应鼓励儿童选择多种食物,引导其多选择健康食物。 对于儿童不喜欢吃的食物,可通过变换烹调方法或盛放容器(如将蔬菜切碎,将瘦肉剁碎,将多种食物制作成包子或饺子等),也可采用重复小份量供应,鼓励尝试并及时给予表扬加以改善,不可强迫喂食。通过增加儿童身体活动量,尤其是选择儿童喜欢的运动或游戏项目,能使其肌肉得到充分锻炼,增加能量消耗,增进食欲,提高进食能力。此外,家长还应避免以食物作为奖励或惩罚的措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