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教会孩子这三件事,上学后真的不用看着写作业!
现在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上,都是焦虑的。这也不仅仅是因为“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句话。而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只看到了能相互比较的内容,而没有真正关注到孩子的本质。孩子真正需要什么!

今天就说一说,孩子在学龄前需要学会这三件事儿,相对于孩子来说,要比学识字、算数更为重要。
1、让孩子学会准备好。当然,每一位家长都想培养出一位天才儿童。恨不能从出生就教孩子认字、数学、画画。去各种兴趣班。上学之前,恨不能把大学的课程都学完,以为这样孩子上了学就可以有好成绩了。
简单举一个例子,我们的电脑在装软件之后,运行速度的快慢,完全取决于硬件。也就相当于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是软件,孩子身体的准备与头脑的准备,才是真正的硬件。

身体准备:孩子在学龄前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能坐得住,能站得直。
头脑准备:孩子要有一个积极的意识,积极参与活动,遇到困难能自己思考并寻求帮助,能够听从并遵守规则。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国外儿童认知老师提出了一个give me five(完成五个步骤)的概念。
就是在与孩子游戏之前,都要检查一下这五个方面是否到位了。
我的身体坐直了;
我的眼睛在看了;
我的耳朵在听了;
我的嘴巴不说话了;
我的脑袋在思考了;

与孩子在做游戏,或者读书的过程中,长时间通过这五方面的检测与养成,可以慢慢训练孩子的专注力与自控里。
2、学会负责现在家里的孩子,很少有做家务。玩完玩具也不会收拾,就好像在这个家里面,他只负责生存,没有任何责任可谈。妈妈包办了一切,孩子的一切都是妈妈的责任。所以当年追着喂饭的妈妈,后来就变成了看着写作业的妈妈。其实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在家里面,他要负责的事情有很多,他要对他的玩具负责,对他所产生的垃圾负责,对他的所作所为负责。长期的负责任行为的养成,就是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领会到,他是有责任的,是要对自己,包括自己经历的所有的事情负责的。最终孩子将会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真正的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父母的事也不是老师的事儿,今后才能对学习产生自发性。

学龄前孩子需要学会的第三件事儿就是要学会尊重。家长要帮助孩子从家里面走向社会,过渡成“社会人”。
现在的熊孩子比比皆是,在家里面自称老大,“421”式的家庭,都宠着一个,好吃好喝好玩儿,不开心就发脾气。这在别人看来这就是没有教养,不懂得尊重别人的表现。
当孩子上学后真正接触到社会了,他就要明白“你好”、“请”、“谢谢”、“对不起”这些礼貌用语,都是他融入社会的基础。与其等孩子上学之后,被别人来教育,不如从学龄前开始就教会孩子养成尊重他人的意识。


其实家庭教育是贯穿孩子一生的,每一个习惯的养成,都在我们生活当中的一点一滴形成,最终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有担当的个体。当孩子变得独立,又有担当的时候,学习成绩只是水到渠成的产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