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讨厌学习?解读学龄孩子的学习特点!(家长必读)

文 / 妈蜜趣
2019-05-10 20:26

在学校孩子会遇到哪些挑战?他们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当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怎么处理?

孩子为什么讨厌学习?解读学龄孩子的学习特点!(家长必读)

童年中期孩子的成长

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孩子大约从7岁起,开始进入到具体运算阶段。此时孩子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自我中心”,可以更好的理解空间概念,因果关系、分类、归纳与演绎、守恒以及数的概念和计算。孩子的认知能力仍局限于具体情境,这是大脑进一步发育的结果。

孩子逐渐有了时间的概念,但是对于时间的认知比较稀薄。到了6岁,孩子的滞空能力有所增长,但个体之间仍有差异。自我调节和制定计划的脑区到25岁左右才发展成熟,因此孩子在执行计划的时候会遇到困难。

孩子为什么讨厌学习?解读学龄孩子的学习特点!(家长必读)

在童年中间,女生比男生的语言能力成熟较早,且男生更容易表现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女生在学业上可能更有优势。

常见的孩子学习问题

◎贪玩坐不住:

孩子写作业前要先玩一会玩具、看一会儿电视,他开始写作业后不是喝水就是跑别的屋里转一圈。这与孩子的冲动和控制能力发展不足有关,需要提高自制力。

20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做了一项著名的“棉花糖实验”。检测4岁左右的孩子控制自己冲动的能力。先后有600多名孩子参与了这项实验。

实验是这样进行的:让一个孩子坐在一张桌子前,研究者在桌上的盘子里放一颗棉花糖,并告诉孩子他要离开房间15分钟。如果他回来后,孩子没有吃掉桌上的糖,就会再给他一颗作为奖励。如果孩子吃掉了这些棉花糖,就不会有第二颗的奖励了。

结果,有些孩子马上把糖给吃掉了;有些孩子会忍耐一会儿,闻闻味道,但是终没忍住;也有些孩子东张西望,转移注意力,成功等待了15分钟,按照之前的约定,得到了第二颗棉花糖。

结果显示,有1/3的孩子,能够做到延迟吃糖,成功地坚持到了最后。

18年之后的跟踪调查发现,相比没能等到15分钟的孩子,当年的到第二颗糖的孩子,也就是“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强,自控能力强的孩子,在青春期表现更出色,更能持之以恒,学业也有更好地表现。

孩子为什么讨厌学习?解读学龄孩子的学习特点!(家长必读)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

研究者解释道:哪些能够抵制住诱惑的孩子,懂得用别的方式来转移注意力。

自制力高的孩子能采取一些措施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而延迟自己的不吃棉花糖的时间。

进入小学后,自制力是影响学业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上,孩子既要保持自己处于一定的兴奋度,比如不瞌睡,又要控制自己过分的冲动,比如不乱跑、打闹。

由于孩子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家长和老师适时地提醒孩子遵守纪律和要求很有必要,在提醒时,家长和老师要注意态度,避免命令引起反抗。

◎马虎不认真:

做作业时总是漏做题,或者因为少看了字,造成对句子的理解错误。这是因为孩子在注意力广度和集中度之间切换时容易忽视掉一些细节。家长可以通过注意力训练使孩子集中注意力。

◎不爱主动思考:

遇到难题了,不想思考,直接拿去请教老师,或者咨询同学,只想知道答案是什么。一个人没有享受到思考带来的乐趣或自己发现问题的新戏感,学习就会变得很辛苦,积累的疑点越多,学习的动力越受损。

可以给孩子设定小目标,一点点启发思考。不爱主动思考的孩子可能特别想快点学,帮助他体验到“慢就是快”,大脑消化好知识点,才能在需要时提取出来。

◎自信心不足:

学习效能感低,对自己心存怀疑,“我行吗?”家长不能一味地鼓励,而是要看到孩子内心的疑惑和不自信,反馈他的进步时,可以这样说:“你最近一段时间很努力,每天回家后都先做完作业再玩,这些努力在你这次考试中有所体现,你似乎对这个进步有点无所谓,好像它下一次就不会出现了。你愿意再尝试一段时间吗继续观察效果吗?”

畏难情绪是拦路虎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退缩是可以理解的,“畏难情绪”是孩子面对困难时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当遇到困难或者挑战时,孩子担心自己不能应对,不敢往前走,而是找借口躲避开这个情景。出现畏难情绪时,孩子就高估任务的难度,即使有相应的能力也不愿意去尝试。

即使成年人也有怕一件事太难而不敢尝试的情况。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说:“不是因为事情苦难呢,我们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变得困难”。

孩子为什么讨厌学习?解读学龄孩子的学习特点!(家长必读)

因为再大的事情也能被分解为细小的步骤。赶走畏难情绪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帮助孩子平复情绪

当孩子想要从任务面前逃跑时,你最好把他的害怕看成是真的。而不是告诉他“这有什么呀,不就写个作业嘛”。

这句话有两个潜在含义:你不应该有害怕的情绪;我会因为你有这样的情绪而贬低你。

这样孩子就会处在一个矛盾的状态:“我真的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不舒服感,但是妈妈说我不应该有这种感觉”。于是他就会用哭或者发脾气来告诉妈妈,他真的不舒服。

另一方面,他也会认为有这样的感觉而感到羞愧,“这似乎真的是一件没什么的事情,但是我却为此感到那么大的恐惧,我真没用”。

相反,父母可以说:“我感觉你真的很害怕,就好像作业是一个老虎一样。你担心自己打不过它,特别想跑掉。但是我想你可能也是非常想试一下的,虽然你害怕得想逃,但是你没有去看电视,也没哟拉开作为,你想去试一下,但是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孩子听到你这么说,他即使不能马上开始行动,也坑会因为妈妈的理解而感到放松。要知道被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困扰,孩子的内心也很委屈,看到有人理解自己,没准儿还会委屈地哭起来。

◎重新认识任务

等孩子情绪平复后,“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到底是什么让你担心你好吗?你可以帮我指出来”。

还是刚才的作业,先不着急做,把每道题要求孩子做的事情一个个列出来。很多时候,我们是不知道怎么做才感到害怕。

比如,商店里有4筐苹果,每筐55千克,已经卖出13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苹果?“你看这道题它让你做什么呢?求差,对吗?从总的苹果数里减去卖掉的苹果数,就能得到了剩余的苹果数。这是个减法。那总共有多少苹果呢?哦,有4筐,每筐是55千克,这是乘法。你试着分解一边,我陪着你。”

在解决抽象的文艺时,可以引导孩子进行出声思考,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说出来,这样孩子在面对一个任务时就不会觉得束手无策了。

日常生活中,父母也可以在日常谈话中加入自己完成的任务和计划,比如,“今天我主要做了3个工作,虽然累,但是很兴奋啊,上午我去了客户的公司谈了一下对上次方案的修改,客户又给了一些建议;下午召集部门的人开会,把这几个建议分别下发了出去;我自己负责的那个组又想到了一个超级棒的创意,我们一起努力做了一个新计划。”

再比如,“晚上想吃什么?你帮我切菜,我来洗刚买回来的新鲜水果,我洗好水果再蒸米饭,蒸米饭的时候炒你想吃的菜,这样所有的晚饭就可以同时出锅了。”

日常生活中的这些讨论不仅有助于大人之间的协作,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学到怎样分解一个任务,怎样跟别人协作,以及任务的进行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会遇到一些反复。当一个人对一个任务的认知越客观越接近实际时,他应对起来也更有信心。

◎行动起来,并给予鼓励

鼓励孩子行动起来。当孩子开始行动时,父母最好不要给太多指导。你可以看自己的书,或者留孩子自己做作业,告诉他:“如果需要,你随时可以过来找我。”这是在给他一个暗示“你可以的”。

当孩子坚持完成任务时,切合实际地给他反馈“刚开始你觉得很难,心里还有一些不确定,但你勇敢迈出了第一步,记住这种感觉哟,我为你高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