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下的大凉山:凉山“学前学普”实施一年 学龄前孩子有了哪些变化?
封面新闻记者 徐湘东 肖洋
为帮助孩子们在学龄前解决语言问题,2018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凉山州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让学龄前儿童在学前就学会普通话,打破语言障碍,提升学习能力,从源头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3月5日,昭觉县火普村幼教点。王云摄
4月17日,盐源县梅雨镇娃儿嘴幼教点。陈梦莉摄
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受自然、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特别是教育事业发展滞后,教育已成为凉山脱贫攻坚“短板中的短板”。
多年实际情况证明,如果学龄前儿童不能在入学前就学会普通话,在上小学后,他们就要花费很大精力去逐渐学习和适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今后的成长。
4月25日,昭觉县尼地乡瓦里洛村戈洛阿莫社幼教点。宋明摄
4月25日,昭觉县尼地乡瓦里洛村戈洛阿莫社幼教点孩子在课外阅读。宋明摄

“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就是为了帮助大凉山的学龄前儿童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帮助他们解决语言问题,克服沟通障碍,为今后学习、生活打好基础,提升教育起跑线。
行动实施一年来,目前,全州已纳入第一阶段“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实施范围的幼教点共2724个,覆盖11.28万名幼儿,涉及辅导员6854人。今年9月,行动第二阶段将在全州范围推行。
4月27日, 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教学观摩研讨会(冕宁站)教学观摩课 。 马天懿摄
5月8日,盐源县泸沽湖镇舍垮村幼教点。周国洪摄
5月10日,盐源县右所乡花果村幼教点。潘冬琼 摄
从实施效果来看,幼教点管理更加规范,辅导员能力稳步提升,特别是幼儿学习效果明显。“学好普通话,我是乖娃娃”,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孩子们可以熟练使用普通话交流,变得更加开朗大方,主动沟通意识增强,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不经意间的改变,或将影响他们一生。
昭觉县火普村幼教点,辅导员阿子约杂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讲故事。马天懿摄
2018年12月,美姑县洪溪学区开展辅导员赛课活动。美姑县学前学普办供图
马上就到六一儿童节了,5月31日,由封面新闻发起的2019“镜头下的大凉山”摄影及短视频征集活动,发布第二期摄影作品。这次,我们进入孩子们的世界,看看“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实施一年来,大凉山学龄前的孩子们,有了哪些变化:《镜头下的大凉山②大凉山“学前学普”:学龄前孩子学会了普通话》
美丽凉山,等你来拍!“镜头下的大凉山”摄影及创意短视频征集活动,正在持续火热进行中,期待你的参与。
征集作品要求:
在凉山境内拍摄,可以是凉山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人文纪实、脱贫攻坚等,作品中,要尽量体现出凉山“人”的精神风貌。
作品征集投稿邮箱:
收到作品后,若获选,封面新闻将与作者进行联系并发放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