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的绘画课,老师和家长该如何引导?
众所周知,每个孩子都有绘画的潜质,拥有创造和表现的欲望,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儿童通过早期绘画可以开发右脑的思维,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可以把智商提高30%。那么学龄前儿童的绘画课,家长和老师又该如何引导呢?

1
激发孩子的绘画兴趣

兴趣是孩子学习最好的老师,相信很多的幼儿美术教师或家长都发现,当孩子面对面前五彩斑斓的画笔,洁白的画布,老师在黑板上示范各种造型各异的图象时,相信没有哪个小朋友能够拒绝对艺术,对绘画的喜爱,所以在激发孩子的绘画的前提,我们要事先为孩子准备好适合学龄前儿童,丰富齐全的绘画工具。
2
恰当的表扬—孩子大胆的创意

可能在大人的眼中,花儿是红的,叶子是绿的,花瓶就应该是立体形状,各项绘画出的事物力求与实物相似,给孩子设定一个局限,那孩子的创意便无从发挥,孩子画的像不是错误,但如果老师和家长要求孩子画的像,便是错误了,所以面对孩子大胆,新奇的创意,老师和家长应恰当提出表扬
3
以孩子的视角去感知万物


学龄前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绘画是心理活动的真实描述,就像很多小朋友,两三岁话都还不清,但却能绘画出爸爸妈妈一家三口手拉手的图片,其实他表达的意思也很简单,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爸爸妈妈,很多时候,孩子内心的活动是可以通过画面去展现的
4
教学上另辟蹊径,鼓励孩子去想象

我们所有的老师在学龄前幼儿绘画教学中,都会采取与众不同的教学开场白,比如这节是绘画课,我们却以一篇小故事让孩子主动去联想故事情节的发展走向,从而引出今天的绘画主题。最好的教学模式不是老师把一股脑的知识,全部灌输在孩子的大脑里告诉他先要做什么,后要做什么,而是有意识的去引导,让孩子自然而然的发现。
5
培养孩子的主人公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都是老师是负责传授知识,学生是负责接收知识,课堂上都是老师带着学生去学,学生有选择的接收,但实验表明这种效果并不好,在我们新一轮的绘画教学中,鼓励孩子去当小老师,去黑板上大胆的去演示自己的作品,培养孩子的主人公意识,关键的时候不怯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