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堑长一智”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买单,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错,如果父母没有及时发现并引导,孩子得不到制止的错误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成为压垮房梁的巨石。
许多孩子在犯错的时候都因为害怕受到父母的批评和惩罚而选择隐瞒错误或是推卸责任,这让不知真相的父母无从分辨,教育无从下手。
为此,不如学着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买单,了解自己犯下错误所带来的后果。有时“吃一堑”才能“长一智”。
同事午休的时候和我抱怨自家孩子最近变得越来越调皮捣蛋了,前些天因为好奇把沸水灌进鱼缸里,直接把孩子他爸养了好久的两条金鱼给烫死了。同事发现的时候水已经凉了,当时看着肚皮上翻的金鱼她差点没吓死,跑去问孩子怎么回事,孩子还死不承认,说不知道。好在同事比较聪明机智还原了孩子的“作案过程”,这才没让他逃脱父爱的“五指山”。
最后孩子被罚清理鱼缸和做家务十天,受到惩罚的孩子之后再也不自以为是的玩耍了,在遇到无法判定会造成什么后果的事情时他都会向家里人报告,听话多了。
孩子犯错在所难免,但是错误也分类型,不同类型的错误映射出孩子不同的性格特征。

无意识犯错
犯下这一类型的错误的孩子,往往比较马虎大意,做事一般不经过考虑,完全靠本能行事。他没有办法提前预知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何种后果,自己要承担何种责任。
如果这样的孩子做事能够再谨慎一些,凡事三思而后行,会令他未来的路走得更顺畅。
冲动犯错
冲动犯错的孩子性格比较急躁,脾气比较暴躁,十分容易被激怒。他明知自己的错误会将会带来的影响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这样的孩子在社会中容易被人当枪使,被人卖了还傻乎乎的帮人数钱。

有意识犯错
这样的孩子在犯错前已经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将会产生的后果,即便如此他依旧选择犯错。要么是他明白自己无需为错误买单,要么是犯下的错误可以让他达到某种目的。
这样明知故犯的小孩父母可不能小觑,要小心关注孩子的动态,别让他犯下大错。
德国教育学家卡尔.威特说:“因为孩子在做坏事或出现不良思想和行为时,对其所作所为还不能有足够清晰的认识,此时需要有父母将他引向正确的航向。”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父母对待孩子错误的方式也会给孩子带来影响。

孩子犯错不问缘由就打骂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不经询问便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让他用身体的疼痛记住犯错的教训,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孩子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打骂的方式虽然会让孩子铭记得到的教训,但同时也让他把对父母殴打的恐惧深深印在心上,成为他抹不去的阴影。
孩子犯错一味袒护包庇
有的父母将孩子视为掌中宝,舍不得孩子受到一点苛责,即使孩子犯了错,也以“孩子还小”为由无条件原谅他的错误,甚至纵容他犯错,这样包庇袒护孩子的父母只会让孩子将错误视为儿戏。

孩子犯错父母不以为意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上心,对待孩子的错误也不加以重视。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年纪小犯错在所难免,却忽略了孩子虽然拥有“试错”的权利,但是后续的教育必须要跟上,否则孩子“试错”还有何意义,只会让孩子越“试”越“错”。
对孩子的教育需要见机行事,对症下药。但孩子犯错,父母需要合理的进行开导和惩罚,既不能让孩子有逃脱惩罚的侥幸心理,又不能让孩子因为父母过于严厉的对待而“讳疾忌医”,出现将自己的过错掩盖或推卸责任的行为,甚至会用谎言来逃避惩罚。

①不当众责骂,呵护孩子自尊心
如果孩子在人前犯错,父母请勿当众责骂。孩子虽小但自尊心已经形成,当众责骂孩子不仅会伤害到孩子敏感脆弱的自尊心,还会让孩子产生羞耻感,更不会让孩子对你的教育心服口服。

②实行“冷处理”,让孩子反省
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中显示,孩子犯错时69.17%的家长会耐心抚慰并讲道理。
当父母发现孩子犯错时,不要第一时间就给孩子劈头盖脸一顿痛批,最好的方式是告诉他错误所产生的后果,然后让他自己反省自己道理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当孩子自己想通了,父母再进行二次教育,成效翻倍。
③惩罚必不可少,量刑需看错误大小
要让孩子犯了错误就会受到惩罚的心理,这样他做事前才会沉思熟虑,而不是凭一己冲动而酿成大错。父母可以从小在家里制定惩罚量刑表,比如打碎东西要罚做家务五天,说一句脏话要唱三首歌等等,惩罚量刑表全家适用,只有大家一起遵守的规则才能更好地约束孩子。

孩子的教育不是小事,每一件事都值得家长重视,只有让孩子从小养成为自己的错误买单的好习惯,他将来的人生路才会充满光明。“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父母千万别小看了孩子的犯下错误。
————————————
我是一名三岁宝宝的妈妈,育儿是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宝宝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更细致的关怀。大家在育儿过程中遇到问题都可以来找我共同探讨,一起解决。
我是金樱妈妈,每天在带娃养娃中与宝宝一起成长。
每天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各位宝爸宝妈与我共同分享养娃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