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孩子不愿分享?很正常!

文 / 娟子妈妈讲故事
2019-08-14 21:19
"

周末,一个朋友跟我吐槽,说邀请同事一家来做客,同事家的女孩比朋友的女儿大几个月,4岁半了,两人很快就玩到一块,大人们在客厅里聊天,女儿就带着小姐姐去另外的房间玩玩具。

本来女儿很开心,一股脑地把自己喜欢的玩具都搬了出来,摆了一地,跟那个小姐姐一块玩儿了起来。临走,小姐姐却恋恋不舍,看中了女儿最喜欢的芭比娃娃。

想要拿走,女儿怎么也不肯给,哭啊,闹啊,一番折腾。 可还是胳膊拧不过大腿,我这位朋友硬是抢下玩具塞给了客人。还说了一顿自己的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要懂得跟别人分享,不能小气和自私啊。”

学龄前孩子不愿分享?很正常!

我听完后一脸黑线,哪能这样对自己才4岁女儿呢?她还没有分享的概念,就被大人强行抢走了心爱的玩具,被骂了一顿,真是冤枉啊! 孩子不愿意给,这并不是孩子的错,尤其对年龄小的孩子,“自私”是一个正常现象。

学龄前孩子不愿分享很正常

对于大多数学龄前孩子来说,无法理解“分享”这个概念是正常的。

2-3岁 物权意识开始萌芽大约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物权意识开始萌芽,变得“护食”,以自我为中心,孩子会本能地把所有他看到、拿到的东西都认定是自己一个人的,别人不可以拿,甚至连碰一下都不可以。认为什么都是我的,甚至连爸爸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 这时候,你想让他把玩具/零食分给其他小朋友,肯定没门啊!

3岁左右有了社交意识

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有了社交意识,同伴对他的影响逐渐变大,他会需要同伴交往。通过一对一的物品交换来感受和发展人际关系。

比如我把我的玩具熊给你、你把你的小汽车给我,咱俩从此就是好朋友。他们不会在乎也分不清楚这个物品的价值高低与好坏。

学龄前孩子不愿分享?很正常!

5岁往后有意识分享

5岁左右的孩子自然会开始学会分享,他们开始尝试把自己喜欢的、他们认为的“好东西”分享给身边的小伙伴。

6-7岁体会分享的喜悦

这个阶段,孩子才开始真正体会到分享的乐趣,这时分享才会真正内化成孩子的一种美好的内在品质。

强迫分享的后果很严重!!!

在孩子还没有分清分享≠失去的时候,我们就做主让他把自己最爱的玩具、零食、衣服给别人,这对孩子的影响可相当大。

缺乏安全感

孩子会感到保护不了自己的东西。为了避免以后再出现东西被抢走的情况,孩子很可能会事先把玩具藏起来,变本加厉地反抗“分享”。

产生信任危机

当孩子表述的是真实情况时,比如“这是我的”,爸妈本应该站在孩子一边,但我们碍于面子,辜负了孩子的期待,这会让孩子感到背叛,产生信任危机。孩子会觉得父母保护不了自己,不值得信任。

自我怀疑和自卑

当孩子没有按照我们的意愿分享时,立马直接就给孩子贴上标签:你太自私了!你太不听话了!这不仅在物质上剥夺了孩子对物品的所有权,还从精神上打击孩子“不懂事”、“太自私”,让孩子因为这样的指责感到自我怀疑和自卑。

他会很自然地想,是不是我真的不懂事,是不是我太自私,爸爸妈妈都因为我这样生气了,看来我是个坏孩子。

学龄前孩子不愿分享?很正常!

没想到一件看似没什么的小事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不过,还!没!完!

除了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和心理阴影,大人强迫的“分享”还会让孩子对这个世界产生错误的认识。

“要是我哭得够大声,我就能得到我想要的,哪怕这个东西不是我的。”

开头我朋友家里的遭遇,那个小姐姐坐在地上大哭大闹,大人都显得束手无策,最后只好妥协。而这样的情形看在朋友女儿眼里,就是谁大哭大闹,谁就能得到玩具,不管那个玩具本来是属于谁的。

在这样的观察下,孩子很容易形成错误的认知,相信只要更大声地哭闹,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其他小朋友一直跟我抢东西,我讨厌他们。”

分享本来该是一种和谐共处的美好局面,但强迫之下的“分享”却与初衷背道而驰,让双方站在了“竞争”的对立面上。一个人得到就意味着另一个人失去。而这样的恶性竞争关系让孩子之间的相处蒙上了一层阴影,很难产生真正的友谊。

娟子妈妈有话说:

我们的世界不是孩子的世界,人与人有着很多差异,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他是独立的个体,需要被尊重。

孩子年纪小的时候,适当鼓励分享是可以的,但别强求,顺其自然,更别随便就给孩子贴标签:你太自私了!你太不听话了!看起来,你在“教育”孩子,实际上不过是满足你个人受到威胁的虚荣心,自尊心,权威感而已。

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账号:娟子妈妈讲故事

娟子妈妈讲故事 只讲小朋友爱听的故事

蜻蜓FM 喜马拉雅FM 荔枝FM 搜索《娟子妈妈讲故事》

合作、转载:[email protected]

QQ号:41644996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