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的磨蹭,不是真的磨蹭墨迹,父母用4种方法来引导孩子
5月份的时候,收到了一则关于孩子墨迹的留言。孩子磨蹭、墨迹、拖拉,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特别是在大人着急的时候,更是容易发生战争。

前两个星期,和噗噗去超市的时候,她看到了地球仪,又把赤道当成火车轨道。因为那条线接头处没粘好翘起来,就因为这一件事,我们俩在那里反反复复呆了得有二十分钟。
后来记录这件事的时候,想到“养孩子之后,时间就太不经花了!又慢又快!”如果父母本身就是性子急的人,随便一件事就折腾他们半小时,性子急的人哪忍受的了这个。
养孩子就是这么投入无限大见效慢低效率的事。
所以,关于孩子磨蹭的问题,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作为父母,你本人是不是比较性子急?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性子急做事麻利的人,孩子的养育工作又主要是你在操心,可能现实生活里因为孩子“磨蹭”,会受到更大的煎熬。会有更多的挫败感和抓狂时刻。
因为,像我这种平时就慢慢悠悠的“磨蹭王”,个别时候,看到噗噗在那“磨蹭”,还忍不住想“教育教育”。更不要说,本身做事麻利,事事非常有效率的父母。
就像我上面讲的,养育孩子本身就是一件投入无限大、见效慢、低效率的事。而且,孩子在小的时候,因为能力不足等各方面的原因,做事本来就慢。家长很容易看不下去,而不耐烦。
如果父母本身就性子急,可能更需要多次反复做心理建设,提醒自己下面关于孩子“磨蹭”的真正原因。而不是自己认为的孩子做事太慢,太拖拉。甚至认为孩子这个人就是磨蹭,给孩子扣上了大帽子,贴负向标签。
两句话很相似,但前一句针对的是事,“你做事好慢呀!”后一句针对的是人,“你这个人怎么这么磨蹭。”后一句更伤人。
之前的文章写过相关,点击这里:每天都在不由自主给孩子贴标签,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你知道吗?

图片来自网络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磨蹭,很多其实不是在磨蹭,而是家长自己想当然。看看下面几个原因,父母有没有想到过:
1.孩子在研究探索:
孩子对很多事物是很有好奇心和兴趣的,哪怕是地面上的垃圾,可能都要捡起来一探究竟。所以,他们很多时候会被周围环境中的事物所吸引,进而去研究探索。
很常见的,路边的蚂蚁,树上的小鸟,地上的影子,甚至马路牙子上的石板掉了一块儿……都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噗噗去年九月份,有一次晚上七点多从超市回来,有一段一百米的路,她走了半个多小时。
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刚装了新的电线杆和路灯,她一下子发现了她的影子和我的影子。而且,影子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有时候长,有时候短;有时候在她前面,有时候又跑到她身后;有的时候有一个,有的时候又有好几个;有的时候影子颜色很深,有的时候又很浅。她就怎么都搞不明白这件事,就在那里反反复复跑来跑去,只是因为影子。
后来经过我多次讲解和实地演练,游戏引诱她往前跑,她好像多少有一点明白了。最后,才依依不舍地走完了那段路。如果从成年人的角度来看,这就是“磨蹭”呀!什么100米的路得走半个多小时?还拎了那么多超市买的东西。
但是,从孩子的角度,她是在做科学探究,她的行为是科学行为。身边的常见事物激发起了她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所以,她反反复复在研究。读这篇文章,可能会对这类行为,更加理解,点击这里:科学思维,科学就是想知道
所以,有的时候,孩子看着在磨蹭,可能是在进行科学探究哦。也是在保护甚至激发他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而这些才是激发孩子未来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
所以,父母即使看在孩子未来学习动力的份上,也要想清楚了,慢慢控制自己哦!

图片来自网络;地面上有影子
2.不熟悉流程+能力不足:
孩子另一种做事慢的原因,可能是不熟悉流程。所谓“熟能生巧”。孩子可能还不够熟练,加上各方面能力都还在发展中,又什么都想自己尝试自己做,拒绝别人帮忙,很容易看起来就很慢,很拖拉,很磨蹭。
比方早上起床上学前的一系列流程,晚上睡觉的一系列流程(也可能有其他原因导致磨蹭,比方不想和妈妈分开),吃饭的流程,出门的流程等等。
噗噗最开始上学那一段时间,早上就是非得自己刷牙,还刷的特别慢。非得自己洗脸,还洗的到处都是水。后来她熟悉流程以后,我也想开了,把她自己扔到洗手间,我就去做其他事了,过十分钟去“查看工作进展并收尾”。

图片来自网络
这就是很典型的不熟悉流程,同时还能力不足导致的“磨蹭”。孩子的很多磨蹭其实也属于这一种,就是凡事必须“亲力亲为”,他自己做,也不让别人帮忙。
有的时候,父母会训斥这种情形,一方面是认为孩子在时间紧急的情况下过度消耗时间,耽误了大家的行程;另一方面还是觉得孩子太坚持己见,不听话。关于听话的文章,点击这里:孩子,你要听话?父母为什么喜欢孩子听话?有没有更好地教育方式
但其实,孩子的这种什么都要自己做的行为,是很重要的让孩子感到“我能行(I can do it)”的重要时刻。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是个独立的人的重要时刻。
孩子就是通过各种“亲力亲为”的成果,一次又一次感受到我能做这个(I can)。这些一次一次微小的努力与成果,最终也慢慢培养了孩子对自己切实的自信。
自信不是夸出来的,是孩子对自己能力的确实相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是通过这样许许多多微小的成果慢慢累加起来的。

图片来自网络
3.未能从前面活动中转换出来:
还有很常见的一种家长会认为孩子“磨蹭”的原因,是孩子未能从前面的一项活动中转换出来。最常见的,爸爸妈妈着急出门或者该吃饭了,孩子还在玩玩具或者看电视;该回家了,孩子还在游乐设施上玩不下来;该写作业了,还在吃东西等等。
这种现象,我们之前写过,点击这里:上幼儿园本质是什么?有的放矢提前准备,幼儿园入园焦虑我不想要 这也应该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孩子“磨蹭”的原因。
迅速切换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就像有的孩子或者有的成年人,可以迅速从一种放松的状态过渡到学习工作的状态,或者从学习工作的状态快速过渡到放松休闲的状态。有的人就不行,所以,会影响效率。
这种快速切换的能力可以从小培养,对未来的成年人的生活也很重要。父母可以想想自己的生活,就会知道。

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不仅是小一点的孩子,比方学龄前,有可能出现的磨蹭的原因,也是大一点的孩子容易出现的行为。
我们会发现,小一点的孩子,其实不是磨蹭,更多是他们这个年龄的能力和特点决定的。
他们喜欢探索,对整个世界充满好奇心;他们能力不足流程不清晰,做事慢,却又特别想自己去做。喜欢体验成功的感受,也通过自己可以做这么多事,来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我可以,我行;他们在上一个活动没有结束的时候,一般不接受开始下一个活动,尤其是他们喜欢的活动要结束。不像成年人一样可以迅速切换。
这几点,应该是小一点的孩子“磨蹭”的最重要的几点表现。看到这里,父母就会发现,如果是小一点的孩子,其实他们不是真的在“磨蹭”。这是父母应该转变的最重要的一个认知观点,不要随便就扣大帽子,贴标签。
本来后面我还写了大一点的孩子,也就是幼儿园大一点的孩子,一直到学龄后孩子,甚至成年人磨蹭的原因,但太多了。加上下面要写的应对方案,就要大几千字,所以下次发。

图片来自网络
针对上面提到的几点“磨蹭”的原因,父母可以怎么做呢?
怎么应对?孩子看起来磨蹭,墨迹,做事慢,就像上面分析的,可能并不是真的在磨蹭墨迹。父母在了解上述的原因以后,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帮助孩子更快去做事。而不是给孩子扣大帽子,导致孩子真的形成“自己很慢很磨蹭”的自我认知,那就太糟糕了!
1.转变自己的认知: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认为孩子的问题,是因为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与发展特点导致的。换句更通俗的话说,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父母自己对儿童发展了解不够,导致很多误会。
父母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认知,将孩子上面的探索行为,能力不足,切换能力不足导致的“孩子做事效率低”,当做是孩子成长必经的道路。
甚至这些“磨蹭”的行为,会培养孩子很多能力,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形成,好奇心的延续。

图片来自网络
2.父母不着急的时候,给孩子足够时间去探索,去自己做:
如果父母时间并不赶,接下来没有什么重大的安排,一定要某个时间到。那么父母可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探索,自己去行动。这样不仅仅是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同样,也是培养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时刻。
让孩子有空间有时间去做自己,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也是培养良好亲子关系最重要的时刻。因为,这是孩子自己想要的东西。父母给予时间和空间,去让孩子探索与自己行动,这就是更深层次的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
这种时刻,才是重要的亲子联结时刻。让他做自己,而不是被父母安排与控制。
我们常见的就是催促孩子,甚至可能各种贴标签,这其实不仅仅是破坏孩子好奇心,自信心的形成等等,也是在破坏亲子关系。所以,很多父母很委屈,我对他那么好,他长大了怎么还是这个样子。
对孩子好,不是做父母自己想做的事,就一定是对孩子好,对方就领情。而是看到孩子的内在需求,看到孩子想要的,这才是根本。还是说了无数次的话,不是你想给的,而是对方想要的。

图片来自网络
3.如果父母着急,或者有时间限制:倒计时计时器+预留多一点的时间
这种时刻,应该是最容易发生冲突的时刻。比方父母急着出门,或者到吃饭的时刻了,或者急着回家等等,孩子就是在做一件事不肯停下来。这件事有可能是他在探索,也有可能是他非得自己穿鞋子不让别人帮忙,也有可能是他在玩玩具,就是不肯停下来。
这个其实我们之前讲过好几次,就是引入“倒计时”,用手机闹钟,或者计时器等等,给孩子设定一个时间。
父母提前先规划好,大概什么时间要出发,往前提前10-15分钟,提醒孩子“我们再过15分钟要出门/吃饭/回家。我们设个闹钟吧。”一般这个时间要比父母实际心理预期时间长一点,这样孩子即使再“磨蹭”几分钟,也留有余地。
然后就是每5分钟提醒一次,最后是三分钟,一分钟。给孩子长长的心理准备时间,这样他更容易配合。

图片来自网络
比方你想9;30出门,9点的时候,先和孩子打好招呼“我们9:25出门(提前几分钟,给孩子反复留下时间余地),还有不到半小时。”到9:10的时候,和孩子再说“还有15分钟,我们定个闹钟。到时间了,我们就得出发了,不然就晚了。”用手机或者计时器。
“过了5分钟了,还有10分钟。”“还有5分钟,你看看计时器,它走到这儿了。”“还有3分钟。”“还有1分钟”即使到时间了,孩子还想再呆一会儿。就还有5分钟机动时间,给他来再缓一缓。“看来你还需要一点时间来准备,那再给你2分钟时间,开始计时。”
一般情况下,孩子都会配合,因为他会觉得,这是他主动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被父母强迫。人都希望有自主权,希望被尊重。即使孩子想看电视,但是比起看电视,他更想要的是自己有主动权,被父母尊重,这样的心理需求被满足。

比起和孩子争吵,双方都生气,利用计时器,手机倒计时等等工具,会减少时间的消耗,更重要也维护了亲子关系。同时,也让孩子每一次切实体会到时间,也是学习时间,培养计划能力的重要时刻。同时,其实也是在培养孩子切换活动的能力。从一个活动切换到另一个活动,大多数孩子都是需要引导的。上面的这种方式,就是很温和地去引导孩子切换活动。
多这样做几次,父母就会发现,孩子切换活动的能力提高了,配合父母安排的意愿提高了。其实本质来讲,都是因为他感受到被尊重,同时也学会了更科学的方法来分配自己的时间。
所以,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话”等等,不应该想着去怎么改变孩子,而是要去想怎么提高自己的方式方法,给孩子带来更优秀的方式面对世界。孩子随之就会改变。
这种方法,之前讲过好多次,真的很有用,不妨试一试,点击这里:孩子不听话?他可能只是缺少这种能力
你是不是也在交易型育儿(二)
社交技巧|每个孩子都会遇到的分享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
4.给予孩子清晰的步骤指导:
这一点针对的是,孩子凡事要亲力亲为,又能力不足,流程不清晰时。要给孩子做指导,告诉孩子具体的每个步骤是什么,有时候甚至需要反反复复告诉。
像噗噗最开始上幼儿园,每天早上也是鸡飞狗跳。后来流程固定了:上厕所——刷牙——漱口——洗脸洗手——擦脸——抹油——穿衣服——梳头发——穿鞋子——背书包——出门。一大半,都是她自己做,因为她也不让别人帮她。
我的作用,就是把流程控制好:最开始用她小时候的每日早晨流程表盖章(细节安排多少有点差异,但基本一样),引起她的兴趣;后来她认同了这套流程,我就在旁边提醒,该干什么了;后来她熟悉了流程,知道了每个步骤,我就把她带到卫生间以后,给她十分钟自由发挥时间,十分钟以后去验收结果。
虽然我也看不上她自己刷牙,但是比起争吵和哭闹,训练她如何自己刷牙还是更容易一点。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如果孩子是因为流程不清晰或者能力不足导致的“磨蹭”,父母首先需要自己想清楚流程步骤,想清楚做事的步骤。比方穿上衣,先套头,再伸胳膊,最后拉一拉衣服,整理一下等等。
清晰地讲解每一个小的步骤,最终才有利于孩子真正学会,从而提高他的做事效率。
看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小宝宝的“磨蹭”,更重要的是父母自己改变心态。因为他们就是会慢一点,他们就是在学习,父母要付出多一点的耐心。亲子关系发生在点点滴滴的时刻,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是最大的尊重。
其实,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和孩子关系好的家长,往往是比较温柔的有耐心的家长。脾气急的因为不自觉地想要提高效率,往往会在自己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就吼孩子,或者催促了,这些都是在破坏亲子关系,同时可能也对孩子的好奇心的培养,自信心的培养都有一定影响。
所以,一方面是放松心态,转变认知,一方面是采用更有效的技巧,去引导孩子快一点,而不是硬碰硬。
关于大一点的孩子的磨蹭,我们下一次再讲。上面几点,学龄前的孩子可能都会有,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的做法,看看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今天就酱!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1.每天都在不由自主给孩子贴标签,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你知道吗?
2.孩子不听话?他可能只是缺少这种能力
3.孩子,你要听话?父母为什么喜欢孩子听话?有没有更好地教育方式
4.你是不是也在交易型育儿(二)
5.社交技巧|每个孩子都会遇到的分享问题
6.上幼儿园本质是什么?有的放矢提前准备,幼儿园入园焦虑我不想要
"